词条 | 保和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和殿故宫三大殿之最末一殿,为皇帝举行殿试和宴会的大殿。明永乐年间初建时名为谨身殿,至嘉靖时改为建极殿。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 重建。明末李自成焚烧北京宫殿时,建极殿得以幸免。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保和殿。殿平面九间,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斗栱纤小,为要举行宴会,故采取减柱措施,使内部空间更显宽敞。大殿全部木构和内檐彩画,均为明代万历年间原物。 保和殿北京紫禁城内宫殿,属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北面,东为后左门,西为后右门,分别与中左门和中右门相对。明永乐十八年 (1420)建成,初名谨身殿。第二年遇火灾被毁。正统五年(1440) 重建。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又因火灾被毁,嘉靖四十一年重建而成,并改称建极殿。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再次因火被毁,至天启六年(1626) 才重新建成。明朝册立皇后、皇太子及大臣称贺上表时,皇帝在该殿穿上礼服戴上冕而后去太和殿受贺。清顺治二年 (1645) 改称建极殿为保和殿。康熙二十九年 (1690) 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 又重修。保和殿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殿广九间,约15丈,进深五间,约7丈5尺。殿后的丹陛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石头,长达5丈,宽1丈,厚5尺,重约50万斤。上刻高浮雕的九龙、端云、寿山福海等纹饰。殿内悬乾隆帝御书匾额“皇建有极”,对联为“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顺治和康熙年间,因重建内廷乾清宫等,皇帝暂居保和殿,其时保和殿分别相应改称位育宫及清宁宫,待皇帝移居内廷后,再恢复保和殿之名。每岁除夕,百官在此辞岁,皇帝筵宴外藩及使臣。每科策试、朝考,新进士俱于殿内左右列试。据《天咫偶闻》载: “殿试、复试、朝考、大考、考差,皆在保和殿,监试皆以王公。”保和殿经常举行宴会,主要宴请蒙古、新疆、西藏的王公大臣及朝鲜、琉球等外藩使臣。 保和殿位于故宫内,中和殿后。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名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今名。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全部木构及内檐彩画,均系明万历间原物。清代,每年除夕及元宵节,皇帝在此宴请蒙古及新疆的王公;公主出嫁在此宴请驸马;乾隆朝以后,殿试由太和殿改在此处举行。殿后云龙御路,系用一整块艾叶青(浅灰色的云质灰岩)制成,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石质柔韧,雕刻精美。 保和殿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故宫中和殿后。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初名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乾隆时重修。殿试(初在太和殿丹墀,乾隆后移此)、朝考、会试复试,均在此举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