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文化分类:【文化常识】 指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也即今四川全部和陕南、鄂西及云贵部分地区之文化。巴蜀地区物富粮丰,生活极其安定,特别是四川,向称“天府之国”。巴蜀人吃苦耐劳,精于农耕,擅长织锦。由于该地区交通闭塞,故其文化特色与中原殊异,如“船棺葬仪”、“椎髻左衽”、“蜀歌巴舞”均极有特色。巴蜀人好读书,进取心强。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族和蜀族遗存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东部为巴文化遗存;中、西部为蜀文化遗存。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以前。巴蜀文化受中原商周文化影响较深,但也有其强烈的地方风格,陶器如高颈尖底罐和球腹圆底罐;铜器中的柳叶形剑、烟荷包式钺、巴蜀符号印章及大型青铜人形雕塑;埋葬形式以船棺葬为主的风格等。近年,又在广汉三星堆发现了大规模的祭祀遗址,出土了前所未见的铜器群(见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条),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些重要材料是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物依据。 古代四川主要生活着巴、蜀两个部落。它们分别以川东重庆、川西成都为中心建立了巴国和蜀国。巴蜀文化即是四川地区古代巴人、蜀人的文化。1951年,四川资阳发现了考古学界命名为“资阳人”的头骨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遗址在四川分布极为广泛,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关联的巫山大溪遗址出土器物极为丰富。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广汉遗址和60年代、80年代在广汉月亮湾与三星堆多次发掘的遗址,其时代大致相当于夏商时期,出土的石器有斧、纺轮、锛、陶器等。这些都是巴蜀文化的起源。根据华夏的传说,蜀人是黄帝的后代。然而史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获。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蚕丛是第一个在蜀国称王的人,他教人民养蚕。“蜀”字在甲骨文中形状象一条蚕。当时蜀族人主要生活在成都平原西北的山区,现在都江堰市境内尚有“蚕丛关”、“蚕崖石”等以“蚕”为名的古地名遗迹。此后四川地区织锦、丝绸业的发达都与古蜀国养蚕业有极大关系。蜀人曾帮助周武王伐纣,但没有参加春秋时代中原的诸侯会盟和争霸活动。雄据四川的杜宇自立为王,号望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杜宇教民务农,并发展手工业。彭县曾出土了大量杜宇氏末期的青铜器,多精美巨制,风格鲜明。广汉曾出土精妙的石器及斧、璋等玉器。杜宇之后,治水有功的鳖灵(号丛帝)及其后代统治蜀国,农作物品种增加,广植水稻、菽、黍、稷等。开明五世时徙居成都。公元前316年,蜀为秦所灭。相传远古时代,巴人是湖北长阳县境内生活着的5个氏族之一。巴氏子务相被推为首领,尊为“廪君”。他率部西移,在四川东部扩张势力。巴人也曾参加武王伐纣战争,并以“巴师勇锐,歌舞以凌”著称。周朝天子“以其宗姬封于巴”,并传入中原先进文化。春秋时期,巴国都城因与蜀、楚、庸、秦等邻国的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而不断迁移,“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或治阆中”。巴蜀交战,巴请秦军,秦趁势灭蜀、巴。巴蜀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沧海变平原”、“杜鹃啼血”、“鳖灵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就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巴人能歌善舞,并使用钲、编钟等打击乐器。涪陵小田溪一号墓出土的14件编钟精雕细镂,技巧高超。巴蜀铜器解放后在四川大量出土,铜器上镌刻着具有原始图象表意文字的一些外部特征的符号,迄今尚不能破译解读,被学术界称为“巴蜀文字之谜”。有学者认为,巴蜀文字是一种图腾艺术或宗教绘画,体现了古代巴蜀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巴蜀文化的遗迹以大石遗迹、悬棺葬、船棺葬等最为著名。巴蜀歌舞历史悠久,从形式到内容都突出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和地方民族的风格,有漂亮的服饰、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气氛、清新的格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