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伏虎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伏虎寺

分类:【传统文化】

佛寺名。在四川峨眉山报国寺西约2里处,是峨眉山大寺之一,现为尼寺。为唐代僧人心庵所建。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曾称龙神堂。传说因附近常有虎患,僧人士性建尊胜宝幢镇之,虎患平息,遂改寺名为伏虎寺。另一说是因寺后山形如伏虎而改名。明末曾易名药师殿,后毁于火。清顺治八年 (1651)贯之和尚及弟子可闻重建,仍名伏虎寺。寺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殿堂宽敞,寺周楠柏参天,苍翠葱茏。山溪流经寺前,迂回曲折,“虎浴”、“虎溪”、“虎啸”三桥造型典雅,错落其上,越显清幽深邃。正对山门是纪念寂玩师徒广植楠柏的“布金林”牌坊。进入山门即是天王殿;中殿为两层楼阁式建筑; 雄踞全寺最高处的是大雄宝殿。因这里地理气候特殊,气流回旋,虽周围林木茂密,枯枝败叶却从不积存屋顶,成为一大奇观。为此康熙皇帝特赐“离垢园” 匾额,至今仍悬于中殿上方。正殿右侧为 “御书楼”,双层楼阁式四合院,为藏经之所。正殿左侧建有华严亭、虎泉池,跨院为峨眉山尼修班所在地。华严亭为1981年建,1982年峻工,将华严铜塔迁置亭内。华严塔铸于明万历十三年 (1585),通高5. 8米,共14层,塔身铸佛4700尊及《华严经》全文,至今清晰可辨。铸造工艺精湛,造型纤巧秀丽,把佛教建筑与传统亭台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具有佛教艺术、铸造工艺、古代建筑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罕见的文物珍品,是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峨眉山报国寺西约1公里处,为山上大寺庙之一。创建于唐,宋时改名神龙堂,后因附近多虎伤人,寺中和尚建尊胜幢以镇之,故名伏虎寺(一说因寺后山形如虎蹲伏而名)。寺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有13重殿宇,气势巍峨。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是寂玩上人所植“布金林”,有“密林藏伏虎”之胜。寺内普贤殿屋顶,终年不积败叶,清康熙皇帝曾题赐“离垢园”匾额,墨迹尚存。康熙游此时,还曾题诗:“宿世身金粟,初因社白莲;瞻依神八万,接引路三千。果接菩提树,池分阿耨泉;元生能自悟,雨似散花天。”建国后重修了东厢,近年又多次修葺,并筑公路通达寺前,游人络绎。沿虎溪河上行,原有萝峰庵,是清康熙年间太史蒋虎臣修撰《峨眉山志》的地方。清末诗人赵熙曾作《峨眉纪游》诗,有“石门苔印虎行踪,太史西来住此峰”之句。这里古木蓊郁,雾霭缭绕,时见白云起自林间,“萝峰晴云”为峨眉十景之一。

位于峨眉山麓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始建于唐,原名神龙堂。因附近常有虎患,寺僧建寺镇之,易今名。唐诗人唐求《赠伏虎寺僧》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峨眉”;当代高僧偏能亦撰联彰扬僧行:“圣迹渺难稽,传有行僧曾伏虎;名山今焕彩,更无羽士再乘龙。”寺宇隐没于密林浓荫中,然屋顶终年无一枯枝败叶,清康熙帝特题赠“离垢园”匾,至今悬挂中殿门楣。殿右“御书楼”,专门收藏历代帝王题咏墨宝。殿左有十四层华严铜塔,高5.8米,塔身铸佛像4700余尊、华严经文195048字。寺周有八大珍稀濒危植物之一的桫椤树和珍稀动物枯叶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