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糖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糖画分类:【地域文化】 说到“糖画”,巴蜀居民了解的可能不多,但说到“倒糖饼”,几乎无人不知;说糖画是艺术,相信的人不多,说糖饼是小吃,几乎无人会反对。这就足以反映巴蜀糖画的独特性了。所谓糖画,就是将红糖在水中熬化,达到一定浓度后,用糖勺在青石板上倒出各种图案,趁糖在冷凝之前,用竹签粘上,就成为一幅图画。糖画不仅看起来生动,而且吃起来甜脆。是一种工艺小吃。糖画在巴蜀地区有广泛的流传。所有的地区都有糖画艺人。糖画艺人一般都是肩挑小担,担面上放有一块光滑的青石板。箱内装有炉灶、铜锅,小勺、小铲等工具。选好地方后,就摆下摊子,点火熬糖,青石板上作画,招徕生意,由于糖画的艺术精巧,手艺独特,往往能吸引众多的人们围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只看一、两幅作罢。倒糖画可说是百看不厌。 因为糖画被人们视为小吃而不是艺术,所以历史记载极少,对于其起源和发展缺乏充分的研究。传说糖画是唐代诗人陈子昂(661―702)创造的。陈子昂是四川射洪人。他极爱吃黄蔗糖,每次吃之前总是把糖熬化,倒于青石板上。由于熬化的糖比较粘稠,就能在青石板上勾画出各种动物、花卉图案。陈子昂就一边观赏自己的作品,一边品尝。后来,陈子昂到京城后,曾为当朝皇帝表演倒糖画。先将黄蔗糖熬化,然后在春凳上绘出一个精巧的铜钹,粘一根竹签。从春凳上取下糖画,一个玲珑剔透、金光闪闪的糖画就呈现于皇帝眼前,观者大为惊叹。自此糖画就流传开来,以此为生的糖画艺人也就遍及巴蜀地区。 糖画制作的用具和技术都比较独特。首先,要选用光滑、洁净的青石板,在倒画之前先要抹上食用油。这才能使糖画冷凝迅速,又易于从石板上起下来。其次,要有适当的火候掌握,糖浆不能太稠又不能太清,否则就会影响作画的质量。在熬糖浆过程中还要剔除杂质,倒出的糖画才会玲珑剔透。最后,要用一些小工具进行糖画加工,使糖画具有各种线条、形状。大部分的糖画都是一次倒成。一些构图复杂的糖画,特别是立体的糖画,则要分次倒出不同的部件,然后用糖粘接而成。小的糖画仅有几厘米,例如花、桃、鸟、马等等。大的糖画有30―50厘米,如龙、凤、花篮等等。当代糖画大师蔡树全和他的弟子倒出了最大的糖画――巨型糖龙。这幅立体糖画长17米,高3.5米,共用糖3吨,倒了三万多个部件粘接而成。 糖画虽然是用小勺在青石板上倒出来的,但在倒画的手法运用上却十分相似于中国书法的手法。倒画时要悬臂倒画,要运用手腕的力量控制糖画线条的粗细、构画的整体性。这是糖画艺术效果的关键之所在。在整个作画过程中,用勾、挑的手法使糖画的整体连贯性得到体现,使整个图形干净利落。有的地方要用抹,即将糖浆滴于确定的位置,在未冷之前用小铲抹开,从而构成特定的形状,例如桃叶就是这样倒成的。这都和作中国画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糖画就是以糖作墨,以青石板作纸画成的中国画。 就糖画的整体性讲,也具有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最初的糖画没有加入任何色素,只有糖浆的本色。用勾、挑、抹手法倒出的糖画颇有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只是没有浓淡的区分。一方面由于糖画主要是用线条构画出轮廓,无论是鸟兽还是花卉,只能是在总体上追求神似,而无法达到细节上的相似。细节的过分逼真反而会破坏整体的神似。另一方面,糖画要能粘在竹签上,立于空中。就必须考虑到各个部分的连接牢固,受力均衡,还要考虑到全图的重心适中。否则,糖画就会在立起之时因重心倾斜而断裂,这就迫使糖画注重整体而不是细节。而这种整体观正是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早在宋代,苏轼就提出了绘画不能满足于形似,而重在神似。元代的杨维桢也说:“画以神似之得为高,专以形似之求为末。”画家倪瓒也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糖画则充分体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特点,真正做到了“聊以自娱”的目标。这再次证明,巴蜀民间艺术明显受到了文人画的形神理论的影响,神似重于形似的绘画艺术特征占有主导地位。上层艺术观与民间艺术的结合已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特征。 糖画最突出的发展是立体糖画。立体糖画不仅工艺复杂,造形逼真,而且要求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准确,能够组合成一件完整的造型而不失真。所以,立体糖画往往是豪华宴席上的装饰品,不可多得的工艺食品。巴蜀糖画因立体画而更具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