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公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师公舞分类:【传统文化】 壮、毛南、仫佬等族民间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仫佬、毛南、壮族居住区。因地区不同又有不同称谓。但其内容均为驱逐鬼疫、祈求平安之意。一般在丧葬仪式或天旱求雨、还愿酬神时表演。舞蹈时要头戴面具(传统面具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手持法器或乐器,边舞边唱,所唱内容为各神灵的身世业绩,实为当地民间传统故事.故此表演起来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表演形式依祭祀和酬神等活动要求,可分为群舞(大型)和独舞(小型:可1人,2人或4人)。均有不同的舞段、节律要求:壮族师公舞(壮语称“古条”、“调筛”等),沉正稳健、古朴淳厚,基本要求为“马(马步)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鼓点节奏较快,重拍明显。腿部动作有马步、吸踹步、朝阳步和侧身点跳步,手部动作有绕手、绕腕、单摆、双摆和风凰手等;毛南族师公舞(毛南语称“条套”),多为独舞、双人、三人舞及四人舞,常在“还愿”仪式中表演。表演时先由一巫师诵读唱本,另一巫师戴面具着戏服,左手持铃,右手持执刀或法器缓缓起舞,并设灯烛辉映、香烟缭绕,宛若冥冥之中,形式古老,气氛肃穆。唯有“瑶王踏桥”舞段。要伴随鞭炮声声,气氛活跃;仫佬族师公舞(仫佬语称“依饭”),在其依饭节时表演,亦多为独舞形式,基本步法有“三步罡”、“丁字罡”等。丁字罡舞步奇特,由三拍完成,第一拍左脚也向前一步,第二拍右脚上步成“丁”字,第三拍随左脚提步全身转动,落步成反“丁”字,正反“丁”字交替进行,带动全身旋转,再配合丰富的手姿(单有口诀),使所表演的诸神活灵活现。师公舞伴奏多用蜂鼓、扁鼓、高边锣、钹等打击乐器。面具多为木刻,工艺精细,形象生动,服饰多为红色宽袍,上绣有各式花纹。 广西壮族民间舞蹈。同时也流传于南方侗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中。是传统性祭神、祭祖、驱邪的祭祀舞蹈。与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有渊源关系,同时与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民俗活动形式世代流传。具有原始巫舞性质。巫师头戴面具,手执法器,在仪式活动中表演此舞。同时穿插其它舞蹈表演。有念唱咒词的伴随,有跳神的套路,有乐队和唱队相伴。扮演各种神祗,其中包括民族英雄和自然神灵。动作以膝部的屈伸、颤动为主,配以肩部和头部的摆动。广西明江花山崖画上有不少舞蹈图像,是反映这一地区舞蹈的文物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