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场与市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广场与市井

分类:【传统文化】

广场是西方古代城市的中心,大的城市除了中心广场外,各个区域还有自己的小广场,广场之间用宽阔的道路连接,出现放射形的道路布置,遂成城市平面格局。西方城市广场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四近往往拥集许多店铺、商号及其他服务设施,形成布于“市”中的许多市场,广场成为文化中心,亦可以成为经济中心。

广场的西方风味

广场的西方风味是浓郁的。

例如,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索斯城,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端,是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手工业也很是繁荣。与这时期的其他希腊城市一样,广场取代了卫城和神庙,成了公共活动的中心。阿索斯广场平面为一比较狭长的梯形,广场较宽的 一端建有一所神庙,神庙的型制已不同于古典时期,它的正立面及入口均朝向广场,并设置单面柱廊,形成广场的对景。神庙两侧,设有长长的列柱柱廊,里边供市民开店设坊,进行商业活动,长廊既遮风避雨,又是室内空间与广场空间的一个过渡。阿索斯广场是欧洲梯形广场的起源,对后世影响甚大。

共和时期的古代罗马,城市广场和希腊化世界的很是相近,是市民集会、商业交易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于广场是在自发形成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所以布局比较自由,没有明确的轴线,里边常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庙宇、巴雪利卡等公共建筑。如滨临台伯河大拐弯东侧的罗曼努姆广场,建筑物灵活布置,广场平面呈梯形,四周并不完全封闭,表现出一种亲近人的自然气氛。

到帝国时期,皇帝利用广场来树立自己的威严,标榜权力至上,于是新建的广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称,其主要一侧每每修建歌颂皇帝功德的神庙,广场正中也树立起皇帝的铜像。入口还建有凯旋门,四周绕以华丽的柱廊。比如罗曼努姆广场西北侧的一组帝国时期兴建的广场群:奈乏广场,奥古斯多广场、凯撒广场以及图拉真广场等均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主建筑及广场,广场正中立有雕像,图拉真广场后院还建有高耸的纪念柱。而原先作为广场一大功能的市场却被挤到两侧的小院子内,整个规划设计渲染的是皇帝的功绩,强调的是广场的纪念意义。意大利罗马的彼得广场也是一个典型(图四)。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建筑艺术盛行古典复兴之风,这时在巴黎兴建的几个大广场,如星形广场、协和广场以及凡杜姆广场,基本上都借鉴了这些古罗马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手法,只是结合交通的发展,将道路拓展得更宽更直、彼此往来亦更便捷一些。

图四 意大利罗马彼得广场

意大利东北部的威尼斯,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水上古城(图五),就像我国古代将江南的苏州、杭州比作地上天堂一样,英国诗人拜伦也将威尼斯称之为 “地上的乐园,意大利的歌舞场”。这座乐园的规划十分自由,完全是自然地根据商业城镇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据记载,公元五世纪时,原来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威尼蒂族人,为了躲避北方蛮族的抢劫掠夺,逃难来到了亚得里亚海最西北端的荒芜偏僻的礁湖岛屿上。他们利用环礁?湖中的点点小岛和沙洲,打下密密的木桩,再在上边建造砖石的房屋,这就是最初的威尼斯。威尼斯处于东西方水陆交通的要冲,人们勤劳勇敢,素以精于经商而著称,贸易能积聚大量财富,因为城市发展极快。其规划手法和建筑面貌很不拘一格,首先,城市充分利用了水道作为主要的交通手段。一条长3公里的S形大运河贯穿全城,运河宽60米,在运河与四周的湖海之间,又有一百多条较窄的河道水巷迂回穿插,形成完整的水上交通系统。在水陆通道交叉处,有四百多座各式拱桥跨临,两岸建有各种风格、各种用途的建筑,在这个经济繁荣,商贸发展的城市中广场更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欧洲人称它为威尼斯的象征、大理石的沙龙,是这座水城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缩影。

图五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平面呈不规整的曲尺形,它大体上是三个梯形空间的组合。从南边大运河沿岸进入广场,经过一对略似中国古代华表的、顶部饰有雕像的圆柱,便进入了次广场。这里东边是著名的总督府,西边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的圣马可图书馆。两座建筑的底层均为券柱式的空廊,有着较强的动态韵律感。前方左边耸立着高达100米的尖顶掠云的大钟楼,右边便是闪烁金光的圣马可教堂的大穹隆顶,它们招引着人们继续前进。转过教堂突出的墙角,就是梯形的大广场,它纵深175米,宽边90米,窄边56米,宽边正中坐落着广场的主体建筑圣马可教堂,两侧为新、旧两幢市政大厦,形成合围之势,底层均作连续拱券柱敞廊,节奏整齐划一,与教堂华丽多姿的立面适成对比。这一圈长400余米的敞廊,曾是水城商业贸易的中心,现在密排着各种工艺美术店、餐厅和咖啡馆。教堂北侧有一块面积较小的梯形空间,它是主广场的分支,常为市民游息、约会和自由集中的场所。

这一组三个梯形空间既分又合,充分考虑到人、建筑和广场之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的协调,它们不仅满足了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而且又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建筑、雕像等艺术作品的良好视域。广场四周的建筑群高低大小以及风格均不相同:教堂为拜占庭风格,秀丽的总督府是歌特式的变种,政府办公楼和图书馆又是文艺复兴的建筑,但它们均统一于整个广场的空间构图。特别是立于教堂西南角的大钟楼,是建于十世纪的较朴素的哥特风格高耸建筑,在构图上起着统率全局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是这一海港城市极有艺术魅力的“航标”和“灯塔”,近千年来指引着无数海上来客汇聚到她的脚下。

广场又以拥有许多美丽的古代艺术品而著称,场内及四周敞廊中装点着许多雕像、灯柱、旗杆等建筑小品,它们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当年拿破仑攻占威尼斯之后,曾称圣马可广场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很明显,从城市结构来看,这座广场既是贸易商业的中心,又是文化艺术的中心。然而,它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广场空间和周边建筑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可读性,这与中国古代城市较为严整的格局是很不一样的。

市井的东方情调

中国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广场”或“市场”一词,市多与 “井”或 “集”连用而称为 “市井”、“集市”。我国古城的市有两种方式:一为集中设市,将商业贸易集中在一个街坊内,四周围闭,便于管理;另一为沿街设市,街面房屋通常是前半为店,后半为作坊,楼上为居室。这种市,多数以行业划分,于是出现了诸如铜匠街、灯市街之类的名称。唐代以后,集中设市之城越来越少,而纵横交错的街市小巷便成了城市的主要风格。

与西方街道纯粹作为交通设施不同,这些市街既是百姓来往的通道,又是买卖的场所,并且作为沿街房屋有机的室外延伸部分,街道还是市民交往、纳凉、闲聊等生活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古建筑所采用的木结构系统解脱了墙的承重作用,致使沿街一面可全部开敞,室内外互相流通,这就为被西方称之为“线型开放式”的中国街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宋代开封的市井就极有代表性,这可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窥见一斑。(图六)

图六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景象(局部)

苏州也是中国“市井”的典型代表,它有“东方的威尼斯”的美称。要是从水多桥多这一特征看,两城的确有许多共性。然而,从平面形式和规划思想来比较,规整有序的苏州与灵活自由的威尼斯是大相径庭的。两者的差别正是东西方商业城市建设不同的一个缩影。苏州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自隋唐以降,便成为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一座繁荣商业城市。南宋建炎三年(1129),城毁于金兵焚掠,随即进行重建,后来又将全城平面刻于石碑上以资纪念,这便是著名的《平江府图》。尽管江南水乡河道港汊弯弯曲曲,然而平江城规划仍然按照传统,定下了基本长方形的规则平面形式,城有内外两重,外城周长35公里,周绕宽四十丈的护城河,其西、南二面,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重合。墙开城门五座,皆为水陆两用门,城外水道通过五门与城内河网沟通。

设置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是苏州古城的最大特点。城内主要街道均作东西或南北走向。相交为十字形或丁字形。街道外,城内河道也分为干线和支渠,构成与街道相辅的水上交通网,全城河道总长80余公里,使住宅、商店、作坊都有前街后河,运输极为方便。这一规划措施使城内道路上桥梁拥集,全盛时有各式桥三百五十余座,使苏州成为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城西南的盘门一带,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接待往来官吏和外国使臣的馆驿也位于此地。因周围河道陆路萦回曲折,故称“盘门”。其中陆门设城墙两道,辟门两座,中间为瓮城;水门也设闸两道,防卫很是严密。今天,古老盘门的水陆两用城已修缮一新,水城上还保留了绞关石等设施,从城内坡道登上城楼,从雉堞间眺望城外,但见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壮观,使人多少能体味出当年规划设计时的精妙构思。

子城位于外城中央,是平江府衙署所在地。其平面亦呈长方形,四周筑以城墙。子城有一条略偏东侧的南北轴线,南端布置着衙署厅堂,北端是住宅和园林,在北端城墙上,建有华丽的齐云楼,以观赏市内景色。其他部分为各种管理机构、库房和制造兵器的作坊。子城西北角,集中了鱼行、米行、荐行、果市,以及各种商店旅舍,酒楼茶馆,是全城的商业中心。由此也见出古代城市中官府对手工业、商业的控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