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水文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水文庙分类:【传统文化】 在云南建水县第一中学校内。亦称孔庙,始建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经明、清两代按山东曲阜孔庙的布局扩建,形成较大的规模。全庙占地114亩,庙门为“太和之气”坊,后有棂星门、大成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景贤祠、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为正殿,建于明弘治年间,门首悬“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每字长2米,宽1.5米,遒劲雄浑,四周镶嵌龙凤呈祥图案。全庙由28根大柱支撑,其中12根为石柱,上有“石龙抱柱”浮雕,栩栩如生。整个建筑气势宏伟,造型精美,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风格。庙内池台楼亭,松柏竹柳,庄严肃穆,幽雅宜人,素有“滇南邹鲁”之称, 在建水县城内文庙北街。此庙建于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迄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文庙建筑群,是明、清两代按当时全国统一的布局规制扩建的,占地114亩,共有3层院落。主要建筑有一殿、二庑、三堂、三祠、八坊,相互对称。前门为一木坊建筑,内有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水池,名“学海”,水面积约20亩,池中有岛,岛上有亭。池后有两座石坊矗立路中,一曰“礼门”,一曰“义路”。经棂星门后是先师庙。现存的先师庙系明弘治年间重建,整座大殿由20根大石柱支撑,前檐下的两石柱上雕刻着巨龙抱柱。正门由23扇屏门组成,木窗上雕刻着近百种飞禽走兽。屋面铺以各色琉璃瓦。殿后立有元、明、清时期的几块石碑,碑文记载着各代祭孔的一些情况。建水文庙是云南文庙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被称为“古代建筑的珍宝”。 位于县城北正街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清两代按曲阜孔庙布局先后扩建,占地约120亩。主体建筑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四门、八坊,中轴对称,规制严谨,气势宏大,庄严肃穆,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椭圆形大池塘,名为“泮池”,又名“学海”,水面广约15亩。池后有五楹三檐高大石坊,额题“洙泗渊源”,背题“万世宗师”。石坊两翼墙上镶有建水特产红泥工艺美术陶砖拼装的“二龙戏水”、“双凤朝阳”壁画。经棂星门、大成门即至先师庙,又称大成殿,为明弘治年间重建。殿周有二十根巨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其上。正门由22扇雕花屏门组成,玲珑剔透,工艺精细,刻有近百种翎毛花卉。屋顶铺有多种色彩琉璃瓦,五光十色。大殿左侧有“孔圣弦诵图”青石浮雕。殿前碑林中,有康熙御制碑,称颂孔子为“帝王之式,古今之师”。院内古柏森茂,气象苍古,为游赏佳处。 哈尼族地区古迹。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内西北隅。全庙占地114亩。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经明、清两代按山东曲阜孔庙布局扩建,形成了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二殿、四祠、二庑、二堂、八坊、三亭(现尚存二亭)、二门,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风格。先师庙,重建于明弘治年间,至今仍坚固完好。支撑全殿的二十根石柱,每根长5米余,均以整块青石凿磨而成。尤以正面东西两根石龙抱柱,形作祥云盘绕之状,镂工精巧,甚为稀有。屋顶均以琉璃瓦铺盖,光彩夺目。正面22扉屏门,以镂空或浮雕形式雕有各种飞禽走兽,图案生动,神奇各异。屋檐下挂有“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每块长2米,宽1.5米。殿前丹墀上置一铜鼎,为清乾隆年间所造,铸工精巧,造型美观。丹墀下几株古柏,苍劲挺拔,皆为元时所植。庙内碑刻林立,其中以元代至大元年(1308),元成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砂石碑为最古老。先师庙西侧碑亭刻有《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的青石碑,碑高4.16米,宽1.82米,以满、汉两文并书,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立。棂星门前八座牌坊,布局严谨。其中“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等大小四坊一字并立,西南对峙;正面“洙泗渊源”坊,造型美观大方,乃滇南坊中之冠。与“礼门”、 “义路”两石坊鼎足而立,隔泮池思乐亭与大门“太和元气”坊遥遥相对,互相呼应。两侧龙凤壁系用百余块花砖镶嵌而成,龙凤翻云腾浪,生动活泼,泮池静影澄碧,焕山诸峰倒影池中,景致十分秀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