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封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又称汴梁、汴京。在河南省中部偏北。战国魏曾迁都于此,称大梁。地处华北平原,无关山之险,易遭水灾。公元前225年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决河于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从此衰落。魏晋南北朝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特别是隋开凿南北运河,开封成了漕运中心,很快发展成为中原的经济、军事重镇,从而取代了唐未五代遭到战争破坏的长安、洛阳的地位。此后梁、晋、汉、周与北宋相继在此建都,号东京 (梁称“东都”)。金自宣宗后也迁都于此,改称南京,前后建都共七次,故有“七朝古都”之称。北宋汴梁周城50里,人口100多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会,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细致地描绘了当年汴粱的盛况。著名文物古迹有:铁塔、繁塔、龙亭、禹王台、相国寺和北宋汴梁城遗址等。 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在今河南开封市一带。春秋时郑庄公命名开封,取开拓封疆之意。战国时魏惠王迁都于此,筑大梁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秦将引水灌城,遂成废墟。五代梁建都汴州,升汴州为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等亦都此,称东京开封府。北宋开封城南北向长方形,分皇城、内城、外城。皇城即大内,又名紫禁城,为皇宫及中央官署所在地,有门6座。内城一称阙城,共有门10座。外城一称罗城、国城,系土筑,又名土城,城门13座。金兵攻入开封后,金朝为避蒙古军南下之锋,曾迁都于此,并改称南京。元初曰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曰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建北京,十一年(1378)罢,仍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清为河南省治。1948年设市,属河南省。开封为都城,前后历时近400年。 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战国时魏国,五代的梁、晋、汉、周以及北宋皆定都于此,金朝宣宗以后也以此为都,故有 “七朝古都” 之称 开封在历史上有众多别称: 大梁、漫仪、汴州、汴京、汴梁、又有东都 (五代梁),东京 (五代晋、汉、周、北宋、明初)、南京 (金宣宗以后) 之号。开封之名始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 (907),朱温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开封之名遂取代大梁、汴州等名号,为人们所接受,沿用至今。开封始兴于战国,发展于唐末五代,北宋时达到鼎盛 开封地处河南中部豫东平原,濒临黄河,腹地辽阔,物资丰富。北据燕赵,东接齐鲁,南临江淮,西峙嵩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战国时起,开封一直成为军事上争夺的重要目标。此外,开封据南北之喉嗌,在南方经济日渐发达之时,特别是隋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疏通汴梁,连通黄河和淮河后,开封成为运河的中心,王室的屏藩,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日益显著。以后,开封逐步取代了唐末五代因连年战火而遭受破坏的长安、洛阳的地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大著名的都城,从此,中国古代帝都不复在太行以西。开封经五代的后梁 后汉、后晋、后周特别是周世宗时的修整、扩建,至北宋,其规模已大为可观 北宋的开封城由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城周约50里,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略窄,与今日开封四周的土城遗址大体相当。城墙坚固,建有“马面”、“战栅” 等防御建筑。除四座正门外,其余外城城门皆有三层瓮城,以备防守之用。城外,环绕宽十余丈的护城河。内城建筑年代不详,唐德宗时,就已具有周长30里,城门10座的规模,皇城位于内城中央,有城门6座,城内建筑排列整齐,基本对称,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具有皇家气派。开封城的设计布局,显示出典型的中国古代国都的风范,显示出古代城市设计规划的高超水平。城内主要街道由4条主干道构成,又划分出许多干线分枝,街道宽阔,纵横交错,呈方格状,整齐划一。开封又是一座消费城市,酒肆茶坊林立,市招高悬,货积如山,人逾百万。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东京汴梁清明时节不胜繁华的盛况。开封不仅是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外文化交往、海外贸易的中心。开封水陆交通发达,造船技术进步,有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之美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会。由于北宋统治者骄奢横逸,连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国内民怨沸腾。北方金人乘机而入。1126年,金人攻入开封、俘宋徽宗、宋钦宗及皇族宗室3000余人,北宋亡,开封从此走向衰落。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为把开封做为进攻南宋的跳板,以开封为南京,成为金朝陪都 明初,朱元璋有意定都开封。1368年,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1378年废除。开封只为河南布政使司治所。清朝,仍以开封为河南省会。今日开封城,城基是南北朝建城的遗址,以后几经重修。五代后周修筑了外城,北宋修建了皇城。元代,开封外城被毁,只剩内城。明在元基础上,以青砖砌墙,修缮了内城城墙。至今,开封城仍保留了一部分明城墙的遗迹。但因开封濒临黄河,黄水泛滥,常遭水淹,故明清两代修城不断,今日开封城墙多为光绪二十三年 (1843) 时修筑。 位于河南豫东平原。历史上,战国时的魏国始建都于此,后来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金相继以此为都,有“七朝都会”之称。是著名的中国六大古都之一。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开封即进入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时称汴梁。在唐李勉筑的内城和后周筑的外城基础上,北宋王朝多次进行整修和扩建,形成了外城、里城、皇城三个部分。三城层层相围,各有护城河沟,建筑布局各有特点。外城周长50余里,有12座城门,并有水门供来往船只通行。里城周长20余里,有城门10座,是集市贸易中心。盛极一时的相国寺商业繁华区就在城东部。皇城又称宫城,周长5里,宫殿多仿洛阳建造。宋代开封城的建设与布局,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皇城内的庞大宫殿建筑群,门与殿互相对称,排列整齐。大庆殿接受节日贺礼,紫辰殿贺皇帝生日,长春殿招待内外番使,崇政殿考试进士:后来的北京紫禁城建筑即仿效这种格局。北宋以前的城市布局是坊、市完全分开,各设围墙定时关闭,居民住宅区与商业贸易区相互隔离。宋时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坊、市间围墙被拆除,大街小巷临街处均可开设店铺,民宅与商铺互相交错,融为一体,开创了都市经济发展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北宋的开封,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居民多达150万以上,常驻军队就有10多万人。从城中穿过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成为开封的经济动脉。主要桥梁有33座。久负盛名的天汉桥,又名虹桥,横跨汴河,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其盛景。宋时的开封,文化也十分发达。国家藏书有6700多部,崇文院专门收藏善本珍品,并编有《崇文总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卷帙浩繁的文史总汇,都是北宋时代在开封集众多学士、文人完成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父子、司马光、赵明诚等人,都曾在开封著书立说,并进行政治、文学、艺术活动。开封府尹包拯历代都被视作清官的典范。王惟一俞穴铜人的研制、冯继升和唐福把火药运用于军事,也是在开封完成的。入金以后,开封为金之南京,不久又立为国都。后金国内乱,一度以燕京为都,到1214年金宣宗复以开封为京城,是历史上最后定都开封的王朝。但战争频仍,黄河改道,开封遭祸,已无力恢复昔日面貌。明初朱元璋以开封为北京,作为平定中原、夺取元大都的大本营,并改建为砖城。明代的开封,杂货、山货、木器、磁器、绸缎买卖兴隆;文化生活则以戏曲最为发达,当时城中有大梨园七、八十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成为中原音乐和北方歌舞的中心。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繁塔,向为开封的标志。东北隅的宝寺塔,建于北宋皇钓元年(1049年),保存了宋代砖雕艺术的上乘之作。东南隅之禹王台,相传为春秋时期盲人音乐家师旷奏乐的吹台。西汉时梁孝王刘武在这里建起方圆300余里规模宏大的梁苑,时称梁园。明代建有禹王庙,现辟为公园。西北隅的龙亭,原为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清代扩建为万寿宫。城内的相国寺,是著名的佛教寺院。此外,还有纪念历代名人的古迹,如仓颉墓、杨业家庙、孝严寺遗址、包公祠遗址、岳王庙等。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古称汴梁、汴京。春秋时期,郑庄公在这里修建了“仓城”,因取开拓封疆文意,后定名开封。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时称大梁),由于地临汴水,在隋、唐时又称为汴州。唐末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五代时期的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在此建都,称为东京。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政权,建立北宋王朝,仍以开封为国都。在北宋统治的一百六十八年间,开封进入繁盛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富甲天下,“京师周围八十里”,有一苏、二杭、三汴州的说法。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稀世珍奇国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卷,为我们重现了八百多年前东京都城汴河沿岸店铺林立、酒肆茶楼、商贩叫卖、车来人往的一片繁荣景象。1194年(金明昌五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从此开封屡遭黄河水患灾害,加以全国政治中心的北移,开封渐趋衰败。至今开封仍保存下来的有铁塔、龙亭、相国寺、禹王台等。此外,尚有元明遗留下来的延庆观玉泉阁、镇铁犀牛和山陕甘会馆等古建筑。近年来,开封市又在北宋名臣包拯的故居包府附近,建起了占地十五亩的包公祠。在午朝门外,原宋东京御街北端建成了400米长、40米宽、有53个店铺组成的“宋都御街”。这条街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全是宋代建筑风格。手工业以传统的“汴绣”、“汴绸”著称,除生产传统的绣作外,还把《清明上河图》、《嫦娥奔月》等搬上了绵缎,造型设色,生动逼真,深受国内外的赞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