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仲景――医方之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仲景――医方之祖分类:【传统文化】 人们对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尊称。医方,就是用来治病的方剂。中医的方剂,最早是单方,也就是用单味药治病。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认识到单味药不能满足治病的需要,于是,逐步发展成用两味药以上的方剂,以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克服其缺点,这就是复方。最早的复方与饮食分不开。例如在羊肉中放入当归、大枣、姜、桂皮等,这既是一种美食,又是一个中医复方。所以我国古代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东汉时期,尤其是建安年代(公元196~220年),疫病流行十分猖獗,病者死伤无数,张仲景就生活在这个年代里。据他说,他的家族共二百多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有2/3的人死亡,其中7/10是由于“伤寒”症而死。这里的伤寒症,在当时认为是受外界寒邪所伤而起,故有此名,事实上,这里多数是现代我们所说的传染病。张仲景有感于当时的一般医生在学术上不学无术,整日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一旦受到病邪的侵袭,只有求神告天,求救于巫术。对此,张仲景深恶痛绝,并深感自已责任重大。他下决心要把伤寒这一类病症研究清楚,找出治疗的方法来。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搜集古今有关的论述,勇于实践,终于逐渐摸索出认识伤寒症的一套纲要,并针对这些病症的不同类型,制定出治疗的原则、方剂及药物。他把这些知识写成《伤寒卒病论》,或称《伤寒杂病论》。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用来论述伤寒病的,他把不同表现的伤寒症分成六个类型,也即根据《内经》中的六经来分证,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六个类型,每一类型都有主要的症状、脉象及其他征象;根据这些征象,可以判断所患是哪一症型的伤寒,每一症型都有基本的治疗方剂,如太阳中风症用桂枝汤、少阳证用柴胡汤……等等。在治疗伤寒的部分,张仲景提出治疗方法397种,列出方剂113个。他这种用六经来辨证,根据辨证所得进行治疗的理、法、方、药系统,是中医严格辨证论治的楷模,为后世所遵从。他所列的方剂也为后代所效仿,从此,人们对治疗疾病就有所遵循了。为此,人们把他所制定的方剂称为“经方”,即经典的方剂,以与后世医家制定的方剂相区别。 张仲景原名张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一说为湖北省枣阳县)人。他的《伤寒杂病论》著成后,不久,就被西晋的王叔和把其中的伤寒部分整理成独立的一部《伤寒论》;另一部论述其他内科杂病的部分,到宋代才被发现,并整理成另一部书,称为《金匮要略》。其中也有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典型的方剂,为后代所遵循。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医方之祖”、医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