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彝族跳弓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彝族跳弓节分类:【风俗文化】 农历四月初,滇、桂交界地区的彝族过“跳弓节”。各地日期不一,以四月初三、四至十一、十二日。传说古代彝族首领率众抗击外敌,自寒冬腊月打到第二年,春节也不得过,被困金竹林中。以金竹为箭,击退敌人。凯旋还乡,已是四月,欢庆胜利,补度春节,形成预祝丰收的“跳弓节”。节日活动时,舞坪中间设金竹丛,“将领”率武士们绕场急走九圈。随后在铜鼓声中,男女老幼列队牵手而舞,慢舞九圈,急舞九圈。两位吹奏“五笙”的男子率一群姑娘加入舞列。还穿插“围猎舞”、“跳闸门、“跨断墙”等。夜间,男女青壮年聚集“将领”家跳铜鼓舞”,唱酒歌。第二天还会继续歌舞。 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其中,者祥屯以四月初三初四为跳弓节,念毕屯、达腊屯以初九初十为跳弓节。此节日源于一个古代的传说:远古的时候,敌人重兵压境,彝族将领率勇士抵御外敌。战斗中彝族将士寡不敌众,被围困在金竹林中,情况危急。有人急中生智,就地取材,用金竹制弩造箭,杀退了敌人。凯旋还乡时正是四月,乡亲们载歌载舞迎接,形成了跳弓节。 现在的跳弓节,节前一天,由老公公、老婆婆带酒肉饭菜到村头的坳口搭棚聚餐,师公、开腔人在餐前祭山,其意为迎亲人胜利归来。节日这天,人们先在舞坪中央种金竹丛,旁边用竹子搭一个师公棚,供师公、开腔人及五个德高望重的人在里面念经祈祷。念了祭祖词后,开腔人挥刀砍倒原先设在舞坪四周象征路障的弓形竹片,由五位老人和一群姑娘领着盛服的麻公巴(即将领)和麻公妈(麻公巴之妻)出场。这时全寨民众集中舞坪,向金竹丛和师公棚行礼。随着三声锣响,师公登台宣布节日开始,边向金竹丛洒酒,边诵唱民族战斗和迁徙古歌。这时,开腔人横刀跃马,绕金竹丛转九圈,勇士身背大刀在场上跳跃过场,象征点将出征。接着,一个吹笙人弓步半蹲,勇士们依次从他头上飞跃而过,表示翻山越岭,冲破层层障碍奔赴战场。而后,勇士们手持长竹竿绕金竹丛跳五笙舞,持锤子、盾牌跳盾牌舞,边舞边锤击盾牌象征打仗。随后鸣枪三响,麻公巴和麻公妈率勇士抬着野猪又跳铜鼓舞,边跳边按顺时针方向绕金竹丛转九圈,表示凯旋。众人在外圈按逆时针方向舞九圈,表示迎接。最后,在一片“喂―――哗”呼喊声中,欢乐起舞。这时跳的是铜鼓舞和五笙舞。铜鼓及五笙有12个调,铜鼓舞和五笙舞也各有12套舞步。在跳的过程中,人们每绕金竹丛九圈就换一种步调。周而复始,直跳到深夜。 彝族跳弓节(王光荣摄) 第二天早上,师公带领民众吹着五笙,边舞边走,来到村外的大杉树下。先由一小伙子爬上树顶砍下一树枝,由师公摘树叶分发给各人插到头上,祈祝禾苗茁壮丰收。接着,大家又回到舞坪继续跳铜鼓舞和五笙舞。这天,在跳舞的过程中,还增加赶鸟、打虎等内容。开腔人也扛一根竹竿,一头吊一瓶酒,一头吊一只鸡,在跳舞行列中,即兴逗乐嬉戏,表示丰衣足食。在跳舞过程中穿插各式竞技活动,如围猎舞(一位壮年男子扛着插满树枝的竹笼扮野兽,在铜鼓声中众人乱棒追打)、跳闸门(三五对中年男子持木棒对架,小伙子们在木棒对架时从上面一一跳过去)、跨断墙(两位吹笙人边吹笙边弯腰,双脚摆成弓箭步,男舞者从吹笙人肩背翻越,女舞者则从吹笙人的小腿上跨越)。夜间,吹笙人还带男女青年依次到各户跳五笙舞和铜仙舞,主人与舞者相互祝福。到了第三天,全屯的户主上高山祭祖灵,跳五笙舞。舞罢,跳弓节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