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霞客游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徐霞客游记分类:【传统文化】 书名。明代徐弘祖著,季梦良等整理。徐弘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清人避乾隆帝弘历讳,改“弘”为“宏”。按日记述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以游记体详录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开我国地理学界系统实地考察的先河。于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分布、类型、成因有详实记载,为世界最早有关文献,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有诸多独特创见,如纠正自《禹贡》以来相沿已久的长江发源于岷山的错误,辨明正源系金沙江。原稿大部散佚,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多非原貌。近年发现《徐霞客西游记》(藏北京图书馆),日记起自1636年9月19日,止于1638年3月27日,5册,约28万字,卷首有季梦良题识,为季编残本。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载为主的地理名著。作者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出身于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兼手工业家庭,自幼好奇书,喜旅游。从22岁开始旅游,持续不断,直至去世。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不仅坚持旅游,而且坚持写作,把所见所闻及时地、忠实地、生动地记录下来。他写的日记、专题论文、诗歌、书信、文章来不及整理成书便去世了,手稿部分遗失。后由好友季梦良搜集整理,于崇祯十五年(1642)形成最早的《徐霞客游记》抄本。明清之际,《游记》遭损毁,不少传抄本都有残缺。康熙二十三年(1684),霞客幼子李寄(因育于李氏改姓)根据多种抄本整理,并补入部分日记和论文,形成散失后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抄本。乾隆四十一年(1776),霞客族孙徐镇根据杨名时、陈泓等人的抄本校订刊刻,成为最早的木刻本。此后重要的刊本有:嘉庆十三年(1808)叶廷甲木刻本;1928年丁文江铅印本;1980年褚绍唐、吴应寿整理铅印本;1985年朱惠荣校注铅印本。其中以褚绍唐、吴应寿整理铅印本最完善,共10卷。此书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城镇聚落、民族风俗等。尤以地貌、水文、植物的内容居多。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在考察范围、时间、成就、思想等方面比西欧领先。 丁文江编。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全书分上下两册。编者根据《图书集成》铅印本、沈松泉之新印本、扫叶山房之石印本及蒋汝藻,叶景所藏清初抄本,加以校勘厘订,编辑成书。其中粤西游记一、二、三,乃作者徐宏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游历广西三十多个府、州、县时所记述的各地山光水色、关隘要津、地质地貌、风物民情、物产资源情况。相当一部分是土司统治地区的情况。是研究明代壮族社会历史的难得的参考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