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忏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忏法

分类:【传统文化】

①佛教名词。为礼忏的仪制。以念经拜佛,忏悔罪业。据《释氏稽古略》卷二载,中国最早制作忏法者为南朝梁武帝。他参阅佛经,为其妃郗氏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又名《梁皇忏》,请僧人拜诵,为死者求福超生。后不断增饰,形成多种经文和科仪。②道教名词。即拜忏的方法与仪式。张陵创五斗米道时已有忏悔之法。此后渐增。如《忏法大观》卷六即收有“玉清天宝法忏”、“上清灵宝法忏”、“太清神宝法忏”、“太上老君专忏”、“大梵斗姥心忏”等诸忏凡三十二种。

道教仪式之一,即拜忏的方法与仪式。“忏”原为向人暴露自己的过错以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张陵创五斗米道时,已有忏悔之法。后道教不断增饰,形成多种经文和科仪。《忏法大观》卷六收有“玉清天宝法忏”、“上清灵宝法忏”、“太清神宝法忏”、“太上老君专忏”、“大梵斗姥心忏”以及“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大罗八洞”、“三茅真君”等诸忏32种。

道教术语,指拜忏的方法与仪式。张道陵教民首过悔罪,已有忏悔之法。《忏法大观》卷六收有玉清天宝法忏、上清灵宝法忏、太清神宝法忏、太上老君专忏、大梵斗姥心忏以及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大罗八洞、三茅真君诸忏凡三十二种。又佛教亦有忏法,即念经拜佛忏悔罪孽的作法。梁武帝参阅佛经,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亦名《梁皇忏》。

佛教中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仪式。源于晋代,南北朝时渐兴。南朝梁武帝萧衍始作《梁皇宝忏》。隋唐时广为流行。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载,唐道宣云:“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另据《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载:“汉魏以来,崇兹忏法,未闻有其人者,实以教源初流,径论未备。西晋弥天(道安)法师,尝著四时礼文;观其严供五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辞,尊经尚义,多摭其要。故天下学者,悦而习焉。陈、隋之际,天台智者撰《法华忏法》、《光明》(即《金光明忏法》)、《百录》(即《国清百录》),具彰逆顺十心。规式颇详,而盛行乎江左矣。”近代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其中《梁皇宝忏》为我国流传最久的一种忏法,《大悲忏》是现今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

又称忏仪。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的佛教仪式。“忏”是梵文(忏摩)音译的略称,意译为悔。按佛制,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犯戒者在众前发露自己的过失,以求宽恕。后渐依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产生忏悔文、忏仪一类著作,依此类仪则修忏遂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一种宗教仪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渐盛于南朝齐、梁时代。隋唐期间,各宗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唐开元间(713―741),智?所集《集诸经礼忏仪》2卷,为各种忏法仪式最早的综合刊本。宋代为忏法全盛时期,尤以天台宗所修各种忏法最为突出。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皆继承智遗法,认为礼忏乃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故于讲学之外,专务忏仪。知礼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各1卷。遵式时称“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对智《金光明忏法》详加补充;对久已流失海外,后由日僧寂照携来的智《方等三昧行法》一书作序重刊,使流行于世。南宋志磐更撰《水陆道场仪轨》,大兴普度之道。律宗名僧元照亦撰有《兰盆献供仪》,为荐亡露过陈悔的忏法之一。

佛教礼仪。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式和行法,后发展为佛僧为死者念经,以忏悔死者罪业,使之早日超度的仪式。佛僧念经拜诵时常伴有法乐,以助声势。忏法起源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时期极为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更是繁兴。南朝梁武帝曾创制《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隋唐时代也有佛教学者撰写忏法仪式,并广泛流传。忏法出现后,法事活动往往同取得收益联系在一起,忏法收入成为寺院僧人维持生活的收益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