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格分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性格分析分类:【文化精萃】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赖希最重要的著作。该书所阐述的“性格结构”理论被认为是赖希对精神分析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盔甲”。“性格盔甲”即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的反应样式,它表示了一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是自我的保护装置。“性格盔甲”最初是用来针对外部的压力和威胁,起着“心理障碍机制”的作用,一旦成熟之后,就主要用来反对自身的难以控制的冲动。这时“性格盔甲”既是压抑的代表,又是对由于受压抑而产生的焦躁的控制者。作者强调,“性格盔甲”不仅具有生物功能,而且具有社会功能。它引导人们按照社会的需求行动。正是通过“性格盔甲”,意识形态才得以侵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之中,从而使观念体系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去加强和保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性格盔甲”作为人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起源于童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和社会强加于这些冲动的压制相互冲突的产物。家庭是形成个人“性格盔甲”的主要场所。作者一再申明, “性格盔甲”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性格结构之中的“自我”与“超我”,它起着“自我”的作用,又担负着“超我”的职能。在论述“性格盔甲”在性格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性格结构理论。这种性格结构由三个独立起作用的层次构成,它们不是“本我”、 “自我”和“超我”。而是表层、中间层和深层。表层即“社会合作层”,又称为“性格的上层建构”,它的宗旨在于控制人的本能冲动,“性格盔甲”就在这里。中间层即“反社会层”,它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性的冲动组成,相当于弗洛伊德那里的无意识和本能。赖希认为,只有当健康的本能冲动受到压抑时,才会形成这一中间层。深层即“生物的核心层”。它有两种本能冲动形成,一是性欲冲动;二是自然的社会性冲动。它们本身并没有破坏性的成分,而是充满了善和爱,人的那些处于中间层的破坏性冲动仅是本能被压抑的衍生物。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不能正确说明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转化为意识的;二是不能正确解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如果用它的“性格结构”理论去“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缺陷就可以被填补了。由于“性格结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用这一理论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是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