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服分类:【传统文化】 丧者亲属各依其身份亲疏服所应服的丧服。成服时间在丧后大敛既殡之次日。《仪礼?士丧礼》: “三日,成服,”此三日指死后第三日实则死之第四日。《公文家礼》: “成服朔明。”注: “大敛之明日,死之第四日也。”成服之日,男女早起,各服其丧服依次就灵前朝哭尽哀,然后各依男女、辈份就长辈之前相互吊慰而哭,亦尽哀而止。成服之后,丧主及史弟始食邻人所炊之粥,妻妾及诸如期服、大功者可吃粗饭饮水,但不食素菜蔬果,大功以下服,不同门户者还家,有事再来。自此每日晨、夕,丧主以下皆服丧至灵前哭奠,遇朔望亦奠,朝夕之间,哀至则哭。 成服即是“披麻戴孝”的服装。一般在大殓次日,各在服之人,各按服制分别缝纫而成穿戴;也有的地方在大殓之前做成穿戴。现在丧事成服的风俗很少见,多配戴黑纱,有些地方还用白线、布条缝扎成“孝”字,配于左臂。但旧时对成服十分重视,是丧礼中一个很重要的礼节。先人还规定了“丧服总图”、“本宗九族五服图”、“妻为夫族服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妻亲服图”、“外亲服图”、“族亲亲等图”、“外亲亲等图”、“妻亲亲等图”等,并规定了各服制的轻重等级,以定辈份之大小。 丧服总图(表) 名称 时 间 用 料 斩服 三年服 重粗麻布,不缝下边 斋 服 五月服,三月服,有 杖期,不杖期 稍粗麻布,缝下边 大功 九月服 稍细生麻布 小功 五月服 细生麻布 缌麻 三月服 细熟麻布 大殓升棺前的孝服,乃应急而作,不求整齐,俗称“生孝”。正如前述,穿生孝者,是不能随便进入他人家门的。大殓后,死者的亲属依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脱去生孝,正式穿上专门缝制的不同丧服,谓之“成服”。清代以前,丧服有“五服”之别,即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斩衰为最重之孝服,齐衰次之,其他再次之。清代以来,民间统称“孝服”,但在穿着上仍有区别亲疏的标志。孝服通常在人亡故后,便立即由家族中懂规矩的老年妇人负责缝制。 即丧家穿戴孝衣孝帽,俗称“戴孝”。古时,孝服有五种类型: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五服”。近代,戴孝习俗虽经久未衰,但种类已大为减少。邹城一带孝服全用白布做成,子女所穿孝服缝制与古制同,白衣白帽,不缉边,足趿白鞋,男戴孝帽,女扎孝巾。孝子帽两边缀棉球,腰扎麻绳,手执哀杖。现在,有些地方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前边用白布;或以黑纱代孝服,儿女全黑,孙子辈黑纱上加红布条。 人死后当天或第二天,要通知亲友,请他们在入殓前瞻仰遗容,此为报丧。如正好是在新年之际亡故的,则须待到年初二才能报丧。对报丧者,一般不用茶水招待,而由报丧人走到灶前,自己动手舀汤罐水喝。如东等地报丧,孝子腋下夹一把伞,伞柄朝前,见熟人则跪。若母亲亡故,需先去舅舅家报丧,未进舅家大门,即伏地哭诉。舅舅的态度关系到是否能及时入殓。若舅舅对孝子不满意,则需由亲戚周旋,千万不能顶撞。 报丧有用丧帖的,用黄纸或白纸,年幼而有长辈者,用淡红色,长约尺许。家族因忙于料理丧事,一般都雇人报丧,因此,大都也由报丧人具名出表帖。格式一般为:“某某先生令尊(父称令尊,母称令堂)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称‘内寝’),定于某日某时大殓,特此报闻。”如死者不满60岁,则不叫“寿终”,而称“病故”。另用红色角签,写明接报者姓名地址,以示吉利。入殓后,正式发讣文,贴于门前或集镇。近几十年来渐演变为在门前贴张白纸,也有书“某宅丧事,谢绝吊唁”的。 入殓前,小辈要遵制成服。长辈不服孝。孝子以白布作帽,帽后披二条麻布,此即“披麻戴孝”。白布孝服的四边和袖口不缝,毛口向外,头扎六尺白布巾,垂到背后,前额处垂七个小棉球,称为“拭泪球”。每隔七天,除去一个,断七而除净。脚穿麻鞋,如穿布鞋,须蒙毛边白布;父母双亡,全鞋蒙白;父母亡故一个的,半截蒙白。儿媳穿白孝衣,毛边白裙,白鞋,头扎麻绳,“五七”换白头绳;肩膀多一块白布,称“反托肩”。女儿扎白头绳,穿光边白衣白裙,扎白孝巾,周年后到娘家除孝。侄、孙辈,孝服四边和袖口都为光边,接缝处毛口向内,头扎白布巾,横垂肩际,俗称“横披”,系以白线,鞋端所蒙白布无毛口。侄媳辈孝衣无反托肩。侄辈孝帽留一或两个角。侄女和侄媳不戴孝帽,用三尺孝布,系顶上或围脖上。孙辈,一律圆顶孝帽,有曾、重孙的属于喜丧,衣襟上扣小块红绿布条,或戴红帽。此类服制,现已很少严格执行,大多只戴黑袖圈示孝而已;即有穿孝服的,也只是一般的披麻戴孝穿白衣而已。 丧家亲属还要执杖,其杖有“丧杖”、“哀杖”、“孝杖”等名称,俗呼为“哭丧棒”,一般为孝子所执,但也用于妻对夫、仆对主及其他亲友之间。孝子用新鲜柳树棍;侄、孙辈用七或十七根芦柴扎成的小棒;曾、玄孙辈的芦柴棒则要糊以红绿纸。女眷执仗较少。孝子向亡人烧纸,必须将丧杖放在前面叩头,领丧谢客时要手执丧杖。 江苏北部泰州等地,人死后还有亡者家属谒祀神祠的活动,称为“上庙”。一般人死的第二天,要谒土地祠,第三天要谒城隍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