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手工业和矿冶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手工业和矿冶业

分类:【地域文化】

一、制瓷技术的提高

安徽瓷业的发展,自晚唐、五代以来逐步兴旺,到宋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局面。这不仅表现在窑口的分布上、数量上,而且在瓷器的质量上、品种上均超过以往的各个历史时期。皖北有以烧造白瓷为主的萧县白土镇窑以及见于文献记载的宿州窑、泗州窑等; 皖南则有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的繁昌窑,由官府经营的芜湖县东门渡“宣州官窑”,以烧造青瓷为主的泾县琴溪窑、瑶头岭窑、窑峰窑和绩溪县霞间窑、歙县竦口窑等。此外,受北宋中晚期社会上斗茶风日炽的影响,安徽黑釉瓷的生产这时大大地发展起来。除皖南各青瓷窑口兼烧黑釉瓷器外,还在皖西、皖中地区出现了专烧黑釉瓷的窑口,已发现的有霍山县下符桥窑、金寨县回水窑、太湖县刘羊窑、庐江县果树窑等。总之,北宋时期安徽的瓷业是极其繁盛的。但这一盛况到了南宋晚期以后已辉煌不再,至元代则日渐衰落了。必须指出,这一时期安徽瓷业生产的兴衰演变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首先,晚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相对来说江南较之北方安定,特别是皖南地区,自汉唐以来经济发达,又处在南北方 “南青北白” 二大瓷系的交结点上,北方民众大批避乱江南,瓷窑工匠亦随之大量南迁,带来了北方白瓷烧造技术,并在南方原有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成功是其工艺创新的杰出代表,由其研制的胎泥二元配方所开发的高铝质瓷胎,确立了此后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发展方向。而江南移民的激增,对瓷器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和品种的需求大为提高,刺激了瓷业生产的急速发展。考古发现表明,皖南地区的诸多窑口,不论其创烧于晚唐还是五代,其盛烧期均在北宋。现根据各窑口具体情况将这一时期安徽瓷业生产历程介绍如下:

皖北地区各窑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重要的有萧县白土镇窑(习称“萧窑”)、宿州窑和泗州窑。白土镇窑在上编已有介绍,此略。宿州窑和泗州窑,其窑址在安徽萧县的南面和东南面,与白土镇窑接壤并存。目前虽然没有发现两窑的金代产品,但据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五记载: “辉出疆时,见燕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出,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 由此可见,金代宿、泗两窑当以仿定白瓷为其主要特色。这样看来,萧窑、宿窑、泗窑应同为金代徐淮地区的三大窑场。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中原地区的窑工大量南逃。金代这三座瓷窑的产品,所以具有中原地区定窑和磁州窑产品的风格,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直接反映,是南逃窑工将北宋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传过去的结果 (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29页)。

此外,1956年合肥市西郊发现南唐保大四年 (公元946) 墓葬,出土白瓷6件,其中粉奁2件,碗、洗、高足杯、莲瓣壶各1件 ( 《文物参考资料》 1958年第3期)。这批白瓷的胎釉稍粗。目前虽不能确定其生产的地点,但由于有可靠的纪年,因此被认为是现存重要的断代标准器(《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皖南地区窑口众多,重要的有繁昌窑、琴溪窑、霞间窑、竦口窑和新近发现的 “宣州官窑” 等 (其中霞间窑、竦口窑已在上编作了全面介绍,此略)。以下重点介绍古宣州境内诸窑口,并对文献记载的名窑 “宣州窑” 问题作必要的阐述。

(一) 繁昌窑

繁昌窑位于今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岗坡上,窑址众多,南郊有柯家冲 (村)、张塘、半边街等,西郊有柳墩、骆冲等,其中柯家冲是繁昌窑的生产中心区,窑址最为集中,瓷片和窑具堆积层一般在2米左右,有的厚达6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繁昌窑不见于早期文献,目前仅知清同治 《繁昌县志?地舆志?风俗》 篇中有 “犹忆庆历 (北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初年,民风俭朴,土阶瓷缶” 之追述。相传柯家冲是因柯氏两兄弟在此始烧瓷器而得名,并以 “柯大”、“柯二”碗著称于时,至今当地群众仍称大碗为 “柯大”,小碗为“柯二”。1955年发现柯家冲窑址后,省县文物部门曾有过多次调查和试掘,其中1958年试掘报告中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可能与宣州窑有关。”(《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此后,正式出版的一些安徽风物名胜类书籍即将其作为见于古籍记载的古宣州窑对外介绍。因此,曾引起陶瓷史界对宣州窑问题的争论和探讨,目前尚无定论。关于繁昌窑的烧造年代,从多次调查和发掘的情况来看,以柯家冲为例,其始烧于晚唐,兴于五代,盛于北宋,衰弱于南宋,元代逐渐废烧。

繁昌窑的窑型属古代南方龙窑系统,窑炉依山坡而建,有阶梯式和斜坡式两种结构。烧造方法以一钵一器的仰烧法为主,这是北宋较为盛行的烧瓷新工艺。另外,在该窑的早期创烧阶段曾使用过支钉明火叠烧法。

繁昌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有青白瓷碗、盏、碟、盘、杯、盂、钵、盒、壶 (又称 “注子”)、罐等,以前四种品类最多,大多斜弧壁、斜直壁折成大平底,碗、碟大多卷唇或厚唇。器物绝大多数为矮圈足,大都施釉不及底,圈足露胎,足底有旋胎痕纹。胎薄质坚,致密细腻,玻化程度高,胎色白中泛青泛黄。釉色青白,白中泛青,呈天青、湖青、翠青等淡雅之色,釉层薄而均匀,釉面润泽,似玉类翠,堪称青白瓷中的精品。各式执壶是该窑的代表作品,如带温碗的温壶,碗为仰莲形,壶为曲流带状把,球腹,壶盖作塔形。该器为一组用于盛酒和温酒的酒具,其整体造型优美和谐,为上乘之作。特别是二系盘口壶,在其他同时代的窑中少见。荷瓣器、葵口器,造型精美,制作工整,各类仿瓜果形小瓷盘,十分精巧。在器物装饰方面,以素瓷产品为主,也有少量产品有简单的印花、刻花或划花,纹样有缠枝花纹、菊花纹、莲瓣纹和蝴蝶花纹等 (《文物研究》第4辑、《东南文化》 1991年第2期)。

青白瓷对烧造火候和还原焰气氛的要求很高,较难准确掌握。因此,繁昌窑青白瓷产品釉色多样,变化较大。有的釉面玻璃质感强,呈均匀的冰纹开片; 有的胎质疏松,釉面呈匀细的鱼籽纹开片。这些现象表明当时青白瓷尚处于创烧、发展之中。尤可注意者,该窑生产的执壶中有一式呈二系盘口短流发展到二系喇叭口长流之演变序列,具有从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典型时代特征,且北宋中后期则不见烧造。该窑的青白瓷卷唇、厚唇浅腹碗等器物,明显具有北方定窑五代白瓷唇口碗的风格,是当时北方制瓷工艺传入南方瓷业的真实写照。此外,还发现有少量早期的青瓷器,说明繁昌窑创烧的时间当在五代以前。

繁昌窑生产的青白瓷,品种齐全,造型优美,制作精致,釉色新颖,深受各类消费者的欢迎,行销远近各地。目前除在安徽境内的宋代墓葬中时有出土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多有发现。最有意义的是,1973年在合肥东郊发现的北宋名臣包拯(即著名的包公) 家族墓群中,出土的寥寥无几的随葬品中就有繁昌窑的青白瓷产品碗、钵等,这一则反映了包公清廉美名史不虚传,二则同时也说明了繁昌窑青白瓷在当时所受喜爱的程度 ( 《文物研究》 第10辑)。另外,这几件青白瓷可作为断代标准器。

青白瓷是一种新的瓷艺产品,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显白或白中泛青而得名,又称“影青”。青白瓷的早期烧造历史过去不太清楚。又因江西景德镇在宋代烧造的青白瓷在人们心目中影响较大,以致以往全国各地出土的青白瓷都被认为是景德镇的产品。随着安徽繁昌窑专烧青白瓷窑址的发现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这一习惯看法才有所改变。众所周知,青白瓷是一种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高温瓷。如在制瓷工艺上仍采用以前的原料制胎,显然是烧不出青白瓷的。繁昌窑之所以能烧造出青白瓷,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在制瓷技术上进行了革新,改变了胎泥的性能,即由一种原料改用两种粘土原料,开创了二元原料配制的方法。该窑址出土的青白瓷标本化学成份分析表明,其氧化铝 (Al

2

O

3

) 的含量为21.52%,显然高于当地所产纯粹瓷土的氧化铝含量,这是因为当时在胎泥中加入了另外一种含铝量较高的粘土,成为二元合成配方,提高了氧化铝的含量,它表明当时已认识到胎泥组成成分的变化对瓷质结构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高铝质瓷胎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釉都可烧结玻化成瓷,获得较好的透光度,达到了瓷质的现代标准。这是繁昌窑在制瓷工艺上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它标志着我国烧瓷工艺由此跨入改造天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门,树立起中国瓷器发展的里程碑,并成为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将繁昌窑青白瓷与景德镇同期产品的氧化铝含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的话(见表5―1),则不难看出繁昌窑烧造的青白瓷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要领先一步 ( 《东南文化》 1994年增刊1号)。而青白瓷的创烧,对我国瓷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南方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南方各地一时出现了烧造青白瓷的风尚,形成了一个区域广大的 “青白瓷系”。

表5―1 景德镇与繁昌出土青白瓷胎化学成份对比表

年代

地点

化学成份(%)

 

 

SiO

2

TiO

2

AL

2

O

3

Fe

2

O

3

CaO

MgO

K

2

O

Na

2

O

MnO

总量

 

繁昌

72.69

0.13

21.52

0.76

0.31

0.27

0.90

3.31

0.01

99.9

景德镇

77.48

16.93

0.77

0.80

0.51

26.3

0.35

0.14

99.58

景德镇

74.48

0.03

18.65

0.96

1.01

0.50

2.79

1.49

0.08

100.2

景德镇

72.28

0.20

21.83

0.91

0.92

0.28

3.25

0.78

100.46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