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手工业行业崇拜与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手工业行业崇拜与禁忌分类:【中国民俗】 各类手工业有自己的小团体,其名称多以本行业尊崇的始祖、老师的名号来确定。每年各行业都要定期做“祖师会”(又称“神会”),由会友出钱,主要是祭拜祖师或神位,协商本行业有关大事,但各地祭拜祖师的日期不同。 木器业立名匠鲁班为师,在皖东滁县地区,20世纪30年代便成立鲁班会。天长一带,木匠、瓦匠为一家,瓦匠祖师张班,相传张班为鲁班的师兄,故瓦、木匠同时操作时,瓦工居先。 石匠分清水活与红水活(锻磨),以山为根本,年节登山祭祖。 金、银、铜、铁、锡制造业尊称老子为老君,奉为祖师。皖东滁县,铁匠祭祖时,在丰乐亭集会,对着李老君骑青牛的画像烧香。 理发业尊崇罗祖。相传罗祖乃一道士,创制出剃头、刮脸、掏耳、清眼四种理发工具,还创造出“推、篾、解、掏”一套整容方法。祭祖聚会,停业一天。在皖东天长一带,是日按资排辈,轮流集会奉祀,吹拉弹唱,尽情欢乐。 皮匠尊奉孙膑为孙祖。传说孙膑曾教士兵用牛马皮和布料制成鞋靴,以便打仗,所以后人拜孙膑为祖师。在皖东滁县,每年重阳节,鞋业师徒持香烛,到真武观聚会。 缝纫业奉轩辕、嫘祖为祖师。相传轩辕之妃嫘祖发明养蚕纺丝,轩辕做“轩冕之服”。皖东滁县一带,流行歌谣:“轩辕老祖不露头,世上都是光腚猴。” 竹器业崇奉洪钩。 运输业尊崇马祖。因伯乐善相马,故立为马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写立马祖牌位,敬奉香烛,并歇业一天,以示爱惜畜力。 金属工。包括铁匠、白铁匠(锡匠)、铜匠、银匠。1949年前,铁匠有三 种类型,一是在县城、乡镇开的铁匠铺,自产自销,也代客加工。二是串乡上门服务,叫打“天铁”,按天计算工资,主要制品有大小农具。三是常年挑担在外串乡营业,以皖西太湖人居多,这与当地盛产铁砂有关。长期吃两餐,在铁炉上用吊罐或耳朵锅子自炊,生活极为艰苦。产品有锄头、大锹、犁、钉耙等农具,也打菜刀、斧头等工具,也能补锅、修锁配钥匙等,忌打锅铲、甲鱼刀、杀猪刀,如雇主一定要货,就要加倍给价。打寿圈和出嫁盆桶箍,要给喜钱;打棺材钉要说能住“财”,打粪耙要说可以“起家”;还认为大锹一打就成,东家主“走运”;铸犁头能辟邪恶,清晨忌妇女走近炉旁。 白铁匠所用原料是白铁等,要用木棒槌,叫“捶白铁”,制成瓶、桶、水壶等用具,还要用锡焊接。因此,白铁匠往往同时加工锡制品,又叫锡匠。1949年前,家用锡制品有茶壶、酒壶、灯盏、烛台等,1949年后,锡制品逐渐消失。 铜匠除制日常用具以外,还有一种特产产品,即加工烟筒。 银匠自制或代客加工金银首饰。 木工。一般分“大木”、“小木”两种,大木是盖房子和制作复杂的家具的;小木是下手活,做大木的辅助工。大部分地区的大木是盖房子,小木是制作家具。圆木是专制盆、桶、锅盖之类。 木工做家具,尺寸要桌不离九(酒),床不离半(伴),桌面三块取“三元及第”,五块取“五福同堂”。素有“桑不做门”(丧门),“楝(殓)不做床”之讳,多用杏、椿、榆木。皖北一带,要床宽三尺七寸,长六尺七寸,高一尺七寸,意取“床不离七(妻)”。床成,忌说“四条腿”(指夫妇四条腿无儿女),要说满床腿(指儿女多)。造船“头不用桑”(船头忌用桑木),“脚不踩槐”。开工选吉日,木匠开斧要打出“八哥洗澡”似的吉祥点子。锅盖板用单不用双;嫁妆组装,忌部件损坏。做寿材第一斧要蹦得远,主长寿。做屋上梁,砖匠站东头,木匠站西头。梁脑端上写“文东”,梢端上写“武西”等字。木工架梁时,下榫以打三斧为宜,主一天平安无事故。皖南黟县要木工在梁上钉几枚棺材钉,一般人见了就喊“棺材钉”,主人听了就认为是吉利之兆。因“棺材钉”与“官”、“丁”谐音,即含升官、发财、添丁之吉兆。做大门是要最后才完成的,意味着屋主家“财源滚滚来,幸福生活不转门”。 篾工。俗称篾匠,多出自皖西一带,潜山、舒城尤多。篾工用竹片做椅子、碗橱、书架、茶几等家具,也可编席、筛、篮子、枕头等器物。剖篾是难活细活,普通剖用两层篾,筛席剖八层篾,头青、二黄根据编席的需要而剖层。篾工清晨上工不讲话,更不说“牙”、“鼠”、“兔”等破口话。打佛棚及针线篮子要编织“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富人嫁女的喜席特别考究,一市寸用20篾,还织出不少花样,一床席要七八十个工。 油漆工都是用山区生产的生漆为原料。漆和桐油都要熬炼,技术比较复杂。油漆结婚用具和老人棺木,报酬要从丰。20世纪50年代起,化学漆普及,不再需漆工熬炼。 砖工,也称砖匠、砌匠。砖工师傅收学徒时,也订师徒协约,一般是半年或一年出师。拜师时要办酒席请师傅。 砖工为他人干活,分包工、典工两种。包工者多为住宅、祠堂、庙宇,典工则为零活。砖工建房上门坊时,要用鸡血祭门神。由师傅宰杀公鸡后,将其血淋门口,并口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喜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喜东家多福气。”众人听了,并相呼应,以求吉利。造屋上梁时,选定“黄道吉日”,披红挂彩,大放鞭炮。砖工在上面张彩,用砖刀打节拍,同时有人撒包子,让下面人争抢。东家要设盛宴,做神福。砖工砌锅台,天阴不看日子,说天阴是水星;天晴要看日子,说天晴是火星。 缝纫工,也称裁缝。本地裁缝多有固定主顾,东家招之即来,早出晚归。衣服做好了,当场付工资,或于三节(端午、中秋、春节)时结算付工资。开裁缝铺聘请客师,工资大都采取分成法,由店主供给饭食。有的地区本地没有裁缝,就雇外来缝纫工。雇主要选看样品,视技术高低再留用。至七天不留用,要付工资及路费。如留用,在农历正月初七吃留工饭,规定只有农历五月初五至八月十五,每晚不加班。其余时间每晚都要加班,才能算一个工作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后,每晚加班要加工资,其收入全部归劳方。灯油、棉线和工具由资方补贴。每月加餐四次(谓“四犒”):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这四天每人加肉四两,酒四两,豆腐干子两块。做喜衣时要办酒宴请工人吃,做完工后还要送红纸包作喜钱。做寿衣要剩下长线,不钉扣子,用布带代替,以示吉利。1949年前,闺女出嫁,嫁妆中有一“抬箱”专放棉被、枕头。抬箱的大多是缝纫工和弹棉絮者,资从丰。 理发工,俗称“剃头匠”。各地乡镇都有一些人从事此行业。在农村,理发工各有其固定的主顾,每月巡回到各村理发,每户的男性成员按人收费,每年酌付工价钱粮若干,逢季节或年终结算收费。皖西霍山一带,农村理发的规矩是:十五天剃发一次,长发一月理一次,以稻作工钱,成人每年每人一斗,儿童五升。农历腊月二十剃“年头”,收“回刀米”每户一升。正月初四开工,剃完头过元宵。婴儿满月或百天或农历二月二剃胎头,主人家要煮四个鸡蛋下一碗面,有的人家还给香烟、红蛋、荡刀布或喜钱。下乡理发,早、中餐在主人家吃,晚上才回家吃。 集镇上有个体理发店,定点经营,由群众上门理发,还要刮脸、按摩等,理好后付现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