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手把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手把肉

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内蒙古等地区。一般以牛羊肉制作,常选用小口羯羊,将其宰杀,分成数块,放入锅内,用清水煮至7―8分钟即熟,以手持之而食,近骨处,用蒙古刀剔肋,肉嫩味鲜,且易消化。牧民喜食,并常以此待客。待客时又有一定礼节,若是羊肉,要选一条琵琶骨处和4条长肋骨肉放在盘中;若是牛肉,则选一节脊骨肉配上半截肋骨肉及一段肥肠,敬送客人食用。除蒙古族外,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也喜食手把肉,但多以猎获的狍子等兽肉为主。吃法略同。

蒙古族日常食用的肉制品。是一种不加盐、不加调味佐料用原汁煮熟的带骨肉。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族居住区。制作的时候,肉煮的时间不宜太久,一般煮到七八成熟即可捞出锅,这样的肉既鲜美香嫩,也便于抓食。旧时,以手把肉待客进餐时讲究配食。如羊肉以

蒙古族通常食用的一种肉食品。是一种不加盐、不加调味佐料用原汁煮熟的带骨肉。制作时,煮肉的时间不易过长,以七八成熟即可捞出锅,这样的肉既鲜美香嫩,又便于脱骨和抓食。旧时,用手把肉待客进餐,讲究配食。羊肉的一条琵琶骨搭配四条长肋骨,牛肉则以一般脊椎骨肉搭配半节肋骨及一小段肥肠。羊的胸脯肉,是用来招待将出嫁姑娘和回娘家的姑娘时享用的。祭灶时,则用羯羊胸脯肉来供奉灶神,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项肉,是晚辈小孩子的肉食。

蒙古族牧民传统肉食品。多以羊、牛肉制成。将羊牛宰杀后,带骨切成大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或加少量食盐),用清水煮熟(多煮七八分熟)即可捞出,以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一般选用体壮膘肥的小口羯羊,特别是在平原草场上放牧的,经常吃野韭、野葱的羊,肉味尤其鲜美。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以手把肉款待客人尚有一定礼节,若是羊肉,则以一条琵琶骨和四条长肋骨肉放入盘内首先敬送给客人吃,牛肉则以一节脊椎骨配上半截肋骨及一段肥肠。此外,达斡尔族等在年节和重要集会时亦喜吃手把肉,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猎民多以狍子等兽肉作手把肉。清代满族宴客亦尚手把肉。

蒙古族牧民的传统肉食品,多用牛、羊肉煮成。先将牛、羊宰杀后,切成大块的带骨肉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蒸煮,七八分熟即可捞出,这时的肉鲜美香嫩,油而不腻,可以用手拿着吃或用刀剔着吃,是蒙古族人民常用的待客美食。以手把肉待客还有许多礼节,羊肉则以一条琵琶骨外加四条长肋骨肉,首先敬送给客人吃。牛肉则以一脊椎骨外加半截肋骨肉及一小段肥肠敬客。祭灶时要用羯羊的胸脯肉供奉灶神。北方其他民族的牧民及狩猎民族也喜食手把肉,比如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猎民则用狍子作手把肉。

蒙古族传统食品。制作方法简单,但用料考究。一般选用放牧在草原,经常吃野韭、野葱的嫩羯羊或膘肥体壮的乳牛,宰杀后,将带骨肉切成大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或少加食盐) ,用清水煮至八成熟时捞出。用手撕着吃,或用蒙古刀削片吃。肉质鲜嫩,余香满口,是蒙古牧民待客的佳品。待客时还有一定的礼节。如果是羊肉,以一条琵琶骨和四条长肋肉装入盘内,首先敬送客人吃。如果是牛肉,则用一节脊椎骨,配上半截肋肉和一段肥肠。达斡尔族和清代的满族也喜吃手把肉,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猎民,则以狍子等兽肉做手把肉。

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肉食品。其做法是把肉食品不加盐和其他调味品,用原汁煮熟带骨肉。煮肉时时间不宜过长,基本煮熟即可出锅,这样的肉既鲜美香嫩,吃时又便于脱骨和抓食。吃手把肉最好用平原草场放牧的羊,因为这样的羊常吃野韭菜和野葱,其肉味更加鲜美。

以手把肉待客进餐,形成特定的礼俗,羊肉要用一条琵琶骨配四条长肋骨待客,牛肉则以一段脊椎骨内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劝客。羊的胸脯肉,要用来招待出嫁的姑娘或回娘家的姑娘,请其享用;祭灶时,要用羯羊胸脯肉,来供灶神。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等,多是晚辈和小孩的佳肴,也是侍从等下属人员的食用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