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手抓羊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手抓羊肉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食俗。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居住区。藏族同胞逐水草而迁居的游牧生活特点,决定了其饮食内容是粮菜少而肉食多。手抓羊肉是藏民款待宾客的上乘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仲夏至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此时吃手抓羊肉最鲜嫩可口。若有贵客临门,便会被热情好客的主人让入上座,在客人喝奶茶之时,主人便挑选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消片刻,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羊肉就可端上。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味香不凡。吃羊肉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挖、剔、片,故名“手抓”。藏族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可不加,吃时蘸盐),火候控制得恰如其分,血水存而无味,肉熟而不紫,食之又鲜又嫩,非常可口。按藏族习俗,如有客人,必先将羊尾巴献之。待客人接受羊尾巴后,其他人才可抓肉进食。男青年首次到恋人家,女方的父母一定要敬他一段羊胨肉,而小伙子只有将节节相连,难以吃净的羊颈椎骨上的“羊胨肉”啃得一干二净,才能被认为是有本事的好女婿。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羊胨子屑头考女婿”。 蒙占、藏、土等民族传统的食肉方法。流行于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蒙古族又称其为“手扒肉”。各地的做法与吃法大同小异。一般是先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再将整羊或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时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吃羊肉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精光。他们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即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柴,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滋味不凡。 ①维吾尔族传统美食之一, 一般用于招待远方贵客。主人选取肥羊宰杀, 剥去羊皮, 除去五脏, 洗净羊肉, 切成大块放进锅中。煮时, 清水下锅, 不放任何作料, 待肉快熟时, 才放入少许咸盐。羊肉煮熟后, 捞起放进大盘子里, 上面再放洋葱丝之类的调味品。肉盘上放一把削肉刀, 方便客人使用。进餐前,先请客人洗手,用餐时,大家都用手抓肉食,不用筷子或勺子。用餐中各人只能吃盘中靠自己跟前的肉,切忌在盘中乱抓或挑肥拣瘦,以免失礼。热情的主人有时会把又嫩又香的羊肉捧在手上敬给客人,客人要双手接过以示敬意。②简称“手抓”。西北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最讲究的羊肉吃法,用来款待高贵宾客。相传来自中亚地区。选羊肋条、胸叉带骨肥瘦相间肉,切成寸半条段,煮时只放花椒、葱白、鲜姜,煮至八成熟放盐,佐以蒜、辣椒油、醋等食用,既纯香又肥而不腻,风昧独特,已成为中国清真菜系中的名菜之一。尤以甘肃临夏(旧称河州)地区的手抓羊肉(也称桶子肉)最负盛名,以选用精心喂养,膘肥肉嫩的“羯羊”为佳。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 “手抓”又因烹制技艺、用料和地区等的不同,还有黄焖手抓、白条手抓、焦麻手抓等多种吃法。 是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从羊群里挑一只膘肥的羊宰掉。如果客人不多,就卸下四条腿做饭用,其余部分用刀按照关节部位一块块卸开,肋骨一根根分开,腰脊骨、后髅骨、羊胸、脖子都分成小块。肉下锅时,切忌热水中下肉。待锅开后用勺子撇掉血沫,下适量的姜片、花椒、食盐、辣皮。肉刚熟即可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吃时肉脆嫩。如果过了火候肉变老,非得煮烂再吃。一般人家都备有大蒜,在吃肉时同食大蒜,肉味会更鲜美。在吃肉之前主人备盆净水让客人洗手,或送上一条湿毛巾让客人擦手。因为肉是大块的,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名“手抓肉”。 先将整羊分为前腿、后腿、背子、肚子和脖子等7大块,用冷水浸泡洗净血水后入锅,水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姜、花椒、茴香和盐(调料以味重为好),煮熟后趁热食用。每人面前放一小碟,内盛调好的醋蒜汁(可根据各人口味加入酱油、姜末、香菜、辣椒等),边撕边蘸调料食用。因不用筷子刀叉,故名“手抓羊肉”。近年有些饭店或家庭将羊肉切成适中的肉块,以方便待客。 就是手抓大块羊肉食用,这是青海藏族、蒙古族招待客人的平常食品。青海蒙古族煮手抓肉时,将宰杀的羊割切成块,放进开水中煮,煮时只放盐和花椒,一滚即吃(即只煮到七八成熟就可以吃),其肉鲜嫩清香,极富营养。在招待客人时,当肉熟上桌后,把盛放羊荐骨连着尾巴的盘子敬放在首席;盛放羊肩胛、肋条、腿骨等肉的盘子放在次席;在女客、媳妇和姑娘面前要放盛羊胸骨的盘子。一般每盘内都要配放食肉的刀子,客人可随意地手抓、刀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