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扎什伦布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扎什伦布寺分类:【传统文化】 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在西藏日喀则县南尼色日山下。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由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举建。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时大规模扩建,为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之中心。有大小金顶十四个,方圆约二公里,周围筑有城垣。寺内分脱胜林、夏孜、吉康三大扎仓(僧学院)。殿堂数十处,建筑壮观。弥勒大殿中有高26.8米镏金铜弥勒佛像。寺内收藏之佛像、珍玩、供器、瓷器极为丰富。文物中有明、清两代皇帝颁发之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及镌有帕思巴文之元代“大司徒印”印章等。 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简称扎寺。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县尼玛督南山坡上。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一世达赖根敦朱巴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创建,后经四世班禅及以后历代班禅不断扩建而成今貌,是历代班禅驻锡之地和后藏的政教中心。扎寺依山临水,坐北朝南,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高低错落,气势磅礴,四周筑有城垣,占地方圆2公里,是黄教在西藏的第四大寺。 寺由班禅宫殿、堪布公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构)、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个主要部分及众多僧舍、附属建筑组成。主要殿堂在同一等高线上自东向西横向布局,建筑物沿山麓高地重叠逶迤,鳞次栉比,自由布置,东面是赛佛台大墙面,中部为班禅宫殿,总集会殿,班禅灵塔殿等,寺门在最南面。 班禅宫殿主楼前是四周有围廊的封闭式庭院建筑,为班禅居住和处理宗教事政务以及政务之地。 经学院由措钦大殿和脱桑林、复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及下属几十座康村(僧舍)组成。措钦大殿建于明代,面阔9间,进深7间,是全寺僧人集会的场所,殿堂内壁,绘满彩色壁画,形象生动,风格迥异。 弥勒佛大殿(藏语称为强巴佛),建于20世纪初。殿底层平面呈长方形,殿高30米,殿外观分为6层,内部空间直至顶层,是典型的分层、中空结构,殿内供奉中外驰名的高达26.2米的坐式弥勒佛镏金铜像。 灵塔殿为四世班禅以后所建,共有6座,均为殿前带庭院、围廊的建筑物。殿高3层至4层,重檐歇山顶,上覆镏金铜瓦,内部是一个直达顶层的大空间,供奉历代班禅灵塔,灵塔宏伟高大,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雕琢华丽,灿烂辉煌。 内地殿是清朝历代皇帝向班禅宣读圣旨和朝庭驻藏大臣与班禅会晤之地,故又称会晤室。殿内供乾隆的画像和道光皇帝的“万岁牌”。 扎寺中收藏的壁画、佛像、刺绣、经卷以及各种精美贵重的珍玩、供器、瓷器等极丰富,还藏有明、清两朝皇帝所赐的金玉印章、玉玺、封诰敕书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中国西藏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日喀则县尼色日山下。“扎什伦布”是藏语“吉祥须弥山”的意思。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根敦主兴建。明朝末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该寺住持,又加以扩建,成为班禅喇嘛的坐床之所。其后,为历世班禅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全寺有4个扎仓(经学院),殿堂数十处。其中大弥勒殿供奉的弥勒坐像高达26.8米,共用黄铜231400斤,黄金6700两。仅镶嵌佛像两眉,就用了大小钻石、珍珠等1400余颗。是世界上最大的镏金铜弥勒佛像。时轮殿的四壁书架上藏有许多古代藏文经典。印经院藏有著名佛经和历世班禅传记的印版,其中以30多卷本的《宗喀巴传》最为有名。寺内有历代班禅灵塔及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藏传佛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 (1447) 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根敦朱巴 (后追认为达赖喇嘛一世) 创建。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时大加扩建,初具今日规模。从清初起即为历世班禅驻锡之地,成为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寺依山傍水,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殿宇高耸,有大小金顶14个,巍峨庄严。四周筑有城垣,周长约4里,是黄教第四大寺。寺内设4个经学院(即扎仓)、3所修习显宗,一所修习密宗。殿堂数10处,各殿供奉佛像不同,所绘壁画风格迥异。弥勒大殿中供奉高26. 8米的镏金弥勒佛像。历代班禅灵塔均建寺内,塔身包裹银皮,上面镶嵌各色宝石,流光溢彩,灿烂夺目。寺内珍藏有明清两代皇帝颁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及重要文书文献,还有元代镌有八思巴文的 “大司徒印”,各种质料的佛像、法器、珍玩以及唐卡、佛画、刺绣、汉文藏文佛经书籍等等。都是研究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藏汉关系的重要资料。扎什伦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日喀则城西南近郊山麓,为西藏黄教的四大寺之一,是黄教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庙。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1459年建成。僧人最多时达4000多人。明末四世班禅罗桑曲坚掌权后,扎什伦布寺成了历世班禅喇嘛的坐床之所。寺院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周围筑有城垣,方圆三华里,建筑宏伟,层楼重叠,雕梁画柱,金顶碧瓦。措钦大殿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内设班禅宝座,是全寺性活动和讲经的重要场所。强巴佛殿内高达26米多的强巴佛像,用去青铜22万斤,黄金500斤,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铜佛。寺内保存有四世班禅的佛塔,其型制与达赖灵塔相同,但塔身以银皮包裹,镶嵌珠宝玉石。赛佛台在全寺的东北,体量极为宏大。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赛佛台上要悬挂巨大的卷画佛像,供信徒们瞻仰。寺内收藏有各种珍宝文物,其豪华丰富可与布达拉宫相媲美。扎什伦布寺在西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79年,政府拨专款修缮扎什伦布寺,现在面目又焕然一新,重新对外开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后藏地区最大寺庙。位于日喀则市西部尼色日山南坡。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达赖一世)兴建。明隆庆年间(1567―1572),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扩建。依山傍水,绕以城垣。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寺殿楼宇,层叠错落。主殿高3―4层,重檐歇山式鎏金铜瓦顶,殿内画栋雕梁。建筑群的壮伟规模,豪华建设,磅礴气势,仅次于布达拉宫。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山。全寺总体布局采用黄教经学院传统手法,分宫殿(班禅拉章)、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部分。清道光二年(1822)驻藏大臣文干赴后藏巡阅时,曾作《扎什伦布》二首,其一云:“岩山镇琳宫,高标倚碧空。滦阳瞻梵宇,结构此间同。”所说滦阳离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其北之须弥福寿之庙,即仿扎什伦布寺而建。寺内有四个经学院,名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分别教授佛教显宗和密宗。寺内佛堂陈列着清乾隆帝巨幅画像,和元以来中央皇帝封赐与班禅的金玉印册,及赠予各世班禅的各种礼品。强巴(即弥勒佛)大殿里强巴佛的鎏金铜铸坐像,高26.8米,耗紫铜23万斤、黄金588斤,为世界第一大铜佛。历代班禅灵塔保存完好,均为银制,镶嵌宝石,雕琢精细华丽。1984年,国家拨巨款重建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使扎什伦布寺愈加宏伟壮观。 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扎什伦布”为藏语音译,意为吉祥须弥山。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由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后被追认为达赖一世)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主持兴建。至17世纪班禅四世时又进行扩建,并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之所。曾规定僧人名额为4400人。寺周有城垣约2公里,寺内有班禅居住的德钦颇章(宫)和历世班禅的灵塔等。另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4个扎仓(经学院)及下属60个康村。寺内收藏的佛像、“唐卡”(藏族艺术风格的卷轴画)、织锦、刺绣、珍玩、供器等很丰富。清朝皇帝赐给班禅的金册、金玉印玺、封诰敕书等亦收藏在寺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藏语音译,意为“吉祥须弥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 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后被追认为达赖一世)主持兴建。至十七世纪班禅四世时,又进行扩建,遂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之地。曾规定僧人名额为4,400人。金顶殿楼高耸,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壮阔宏伟。周围筑有城垣,方圆约两公里。寺内有班禅居住的德钦颇章(宫)和历世班禅的灵塔殿等,另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以及下属六十个康村。殿堂内壁画琳琅满目,宗喀巴像、弥勒佛像及佛礼图等作品, 尤为精湛。历世班禅灵塔,璀灿辉煌,塔身全用银皮包裹,镶嵌珠玉宝石,雕琢华丽。寺内收藏的佛像、“唐卡”(卷轴画)、织锦、刺绣、珍玩、供器亦极丰富, 此外还有清朝皇帝赐给班禅的金册和金玉印玺、封诰敕书,以及明代古磁、贝叶经等珍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寺 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之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尼色日山下。“扎什伦布”为藏语音译,意为“吉祥须弥山”。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修建,以后几经扩建,清初开始成为历世班禅住持寺院。该寺殿堂宏伟,气势壮阔,有班禅居住的寝宫,历世班禅的灵塔和宗喀巴像、壁画、唐卡等文物,还有清朝皇帝赐给班禅的金册、金玉印墨、封诰敕书等珍贵藏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全称“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娃林,”简意为“吉祥须弥”。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尼玛山麓,是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该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朱巴主持始建,后初具规模,根敦朱巴为第一任法台。后经历代班禅不断扩建,遂成如今规模,也是四世班禅之后历代班禅的宗教、政治活动中心。寺庙占地方圆约2公里,全寺主要有大经堂及夏孜、吉唐、退桑林、阿坝四个扎仓。大经堂有48根大柱,内有班禅宝座,是全寺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经堂中央的神殿内有四世达赖根敦珠巴请名匠精制的5米多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佛像,其体内装有释迦牟尼遗体的舍利、宗喀巴的头发和根敦珠巴的经师西绕僧格的头盖骨,成为该寺的主供像。经堂右侧的慈尊佛堂内供有高12米的慈尊佛像,体内有释迦牟尼的舍利等物。两旁有一世达赖亲手塑的观音、文殊菩萨像。经堂左侧的度母佛堂中有高3米左右的白度母镀金铜像。寺西侧为弥勒殿,殿高30多米,内供镀金弥勒像高26.7米,仅手长就有3.2米,其身披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等。寺内还有四世班禅之后的历代班禅灵塔殿。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四世班禅灵塔,高11米,用金银珠宝装饰,塔内有四世班禅遗体。寺内还藏有大量历史文物和各种工艺珍品。其中的手写贝叶经,金粉写的《甘珠尔》、《丹珠尔》、清朝帝给班禅的金玉册印、封诏、刺书以及大量唐卡、刺绣,均为稀世之宝。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郊尼色日山麓,为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倡建,后为班禅额尔德尼驻锡之所,系后藏第一大寺,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扎什伦布”(bkra-shis-lhun-po),意为“吉祥须弥”、“吉祥妙高山寺”。一些汉文史籍记为“仍仲宁翁结巴寺”、“扎什隆布寺”等,通称“扎什伦布寺”,简称“扎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1391―1474)在后藏贵族索南桑波等人资助下兴建,历时12年建成大经堂等建筑,根敦珠巴自任法台,并定名为“扎什伦布寺”。以后又陆续建成弥勒殿、度母殿、晒佛台。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1570―1662)住持该寺期间,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先后建成两座金瓦殿和大拉让坚赞同布佛宫(bla-brang-rgyal-mtshan-mthon-po),新建密宗学院阿巴扎仓和众多佛堂,殿堂屋宇总数达3000余间,属寺51座,僧侣5000余人,属寺庄园、牧场30多处,奠定了该寺今日的规模。四世班禅成为该寺第十六任法台。此后,该寺成为班禅驻锡地,而历世班禅则为该寺终身法台。后世各辈班禅又不断有所建树。现在该寺建筑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计有经堂56座、殿宇236间。其中,全寺大经堂为高3层、宽48根立柱(“柱”为藏族传统的房屋面积计算单位,柱与柱间面积约为16平方米)的宏伟建筑,可同时容纳2000名僧人念经。殿内主供物有由根敦珠巴本人主持精制的高3米的释迦铜佛,装藏有八思巴的舍利、宗喀巴的头发、根敦珠巴的师傅喜饶僧格的头盖骨等灵物。殿前有一约500平方米的讲经、辩经大广场。大殿左右有弥勒殿和度母殿,分别供奉着高11米的弥勒像和高2米许的白度母铜像,像内装藏高20厘米的白度母化身。七世班禅丹必尼玛(1781―1853)建汉佛殿,仿大昭寺及拉萨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等传统,供奉着清帝牌位。九世班禅曲吉尼玛(1883―1937)于民国3年(1914)兴建的高30米的弥勒佛殿内供奉的弥勒坐像高26.7米。铸造这尊铜佛用去紫铜23万多斤、黄金6700余两、钻石32粒、珍珠及宝石1400多颗,其余珍贵饰物不计其数,仅佛像眉间白毫用的一颗钻石就有核桃般大小。制做这尊弥勒佛的袈裟,用去绸缎3100米、丝线13公斤,极一时佛教造像及建筑之盛,堪称世界一绝。名闻遐迩的晒佛台高32米,长42.5米,厚3.5米,每年藏历五月十四一十六日3天,要在这里展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的巨幅丝织佛像,供信徒瞻仰礼拜。近年来,先后维修和新建四世班禅灵塔和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塔(意为“吉祥尊胜塔”)。1993年,十世班禅确吉坚赞(1938―1989)的灵塔及祀殿释颂南捷(srid-gsum-rnam-rgyal意为“三界尊胜塔”)亦落成开光。灵塔及祀殿用去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宝石200多颗,耗资6400多万元,使这座文物宝库和艺术殿堂更加宏伟瑰丽,闪耀着各族人民友谊和智慧的光辉。 一年一度于夏安居期间举行的跳神节,是该寺独具特色的宗教艺术盛会。 该寺有脱桑林(thos-bsam-gling)、夏孜(shar-rtse)、吉康(spyi-khang)、密乘(sngags-pa)等四大僧院(扎仓)、16个康村,僧人定额4400人。除班禅系统外,还有“八大八小”等16个转世活佛系统。班禅为寺主。清雍正皇帝曾将后藏及阿里地方赏给五世班禅,但班禅不受,只以传统的拉孜、昂仁、南木林3县为香火地,由扎寺管理。到十世班禅为止,该寺法台历21任。班禅下设札萨克喇嘛一人,领导堪布会议厅(又称“班禅朗玛岗”)管理寺内外政教事务。 历史上,该寺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遭受廓尔喀侵略军的野蛮掠夺,大量珍贵文物丢失。自1973年以来,国家拨巨款加以修葺扩建,目前规模更加壮观。 扎什伦布寺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尼玛山麓,是著名的黄教六名寺之一。该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朱巴主持始建,十二年后初具规模,根敦朱巴为首任法台,后经历代班禅不断扩建,始成如今规模。该寺是四世班禅之后历代班禅的宗教、政治活动中心。寺址占地方圆2公里,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及夏孜、吉唐、退桑林、阿坝4个札仓。48根大柱的大经堂内设有班禅宝座,是全寺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经堂中央的神殿内有四世达赖根敦朱巴请名匠精制的5米多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其体内装有释迦牟尼遗体的舍利、宗喀巴的头发和根敦朱巴的经师西绕僧格的头盖骨,是该寺的主供像。两旁有一世达赖亲手塑的观音、文殊菩萨像。经堂左侧的度母佛堂内有高3米左右的白度母镀金铜像。寺西侧为弥勒殿,殿高30多米,内供镀金弥勒像高达26.7米,仅手长就有3.2米,其身挂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等。寺内还有四世班禅之后的历代班禅灵塔。建于康熙元年(1662)的四世班禅灵塔,高11米,用金银宝珠装饰,塔内有四世班禅遗体。寺内还存有大量历史文物和各种工艺珍品。其中的手写贝叶经,金粉写的《甘珠尔》、 《丹珠尔》,清帝给班禅的金玉印、封诏、刺书,以及大量唐卡、刺绣,均为罕世之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