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墓分类:【中国民俗】 到预定发丧的这天早晨(藁城市耿村一带是上午),大管事要派人打墓,即给亡者挖墓穴坑。如果亡者无祖坟,要请风水先生选定阴宅,定穴位;有祖坟的,穴位是固定的。列代先人坟茔、排列顺序仿照古代宗庙祖宗牌位排列方式,祖宗居中,二世四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居右,称穆。冀南称做“携儿抱孙”。 在蔚县,丧期第三天(按停灵七天说),总管派孝子和光头(指无妻无子的光棍汉,专门以抬棺材、打墓为生者)一起到坟地上选址划穴、破土打墓。孝子进入坟地后,先给土地神(如系老坟,给看坟神)供一盘馍馍,上三炷香,烧一份黄纸,然后用银器在墓穴上划一个圈(皇族死人用金器划穴,称金地)称银地,圈内写“开墓大吉”四字,供三盘馍馍,烧三份白纸,并用铁锨铲土三下,之后才由光头开始打墓。打墓时如从地里挖出蛇、蚧蛤蟆之类,即认为是大喜。因为民间视蛇为小龙,蚧蛤蟆为地龙,挖出此物,说明祖上有德,后辈肯定会出大人物。所以打墓者用盒子把蛇、蚧蛤蟆等装起来,回去向丧主领赏。有的打墓者干脆事先装一条蛇或一只蚧蛤蟆,谎称在丧主坟地挖出,以骗取赏钱。 如行“短三”者,即三日即出葬者,在行小殓、大殓和成服礼的同时,进行安葬前的一切准备,首先,要请土工打墓。河南民间所见的打墓人,多为乡邻中之帮忙者,他们中大多有一定的打墓经验。其任务是:明葬者要进行破土(动土开工)、挖道(即竖坑)。暗葬者破土挖道后还要掏堂(即挖横圹)。安葬时,打墓者还要负责下葬、封堂和拢丘等事宜。破土时要行“破土礼”,由死者长子先动手挖土三锨,然后开挖。挖墓时,丧家要以多顿饭相待,在林州一带,墓挖成时,孝媳、孝女要携带灶具,到茔地墓下烙饼分吃,并赠以香烟或一方孝布,名“吉利儿”,所谓“见丧不利,逢白化吉”。 山西农村多为土葬,坟地的选择讲究风水要好,即:来龙有势,发脉悠远。《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说:“葬浅则狐狸扰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原本意思是亡人的尸体不要被狼狐等吞食,不要被地下水湿浸腐。以后,风水说又与“遗体受荫”、“祸福感应”相连,《葬书》认为:“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认为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情气相感,坟地的风水好则神灵安,神灵安则子孙盛。此说虽然牵强,却成为民间选坟打墓的理想追求。坟地的方位,在晋中交城一带,讲究“头顶卦山,脚蹬凤山”;在晋南新绛一带,讲究“头枕峨嵋岭,脚蹬汾河湾”。因此,坟地和墓穴的确定都要请阴阳先生安排,用银针开“十”字,叫“破土”或“开土”,然后才能挖土打墓。晋南一般在出殡前三天打墓,墓分下棺道和棺室,下棺道深一丈二尺,宽四尺,长七尺五寸,棺室长八尺、宽八尺、高五尺,要能放下夫妇两副棺材。墓穴又有土穴与楦穴之分,平原之地的土穴简单,挖一深坑即可。山区一般人家的土穴,要先打甬道,再打穴洞。楦穴是挖好大洞以后,再用砖、石楦砌,富裕人家还有主穴和配穴。坟茔有明堂、后土、牌楼、望柱,墓前有碑、供桌、香鼎、敬纸盆等等,为置备上述诸项,有停尸49天,100天甚至一年的。一般百姓则很简单,停尸五日或七日便埋葬了事,坟地仅有一块后土石牌而已。因此民谚说:“有钱的是埋钱哩,没钱的是埋人哩。”死者如入祖坟,墓穴按辈分排数,子孙埋在上辈脚下。过去有“寄埋”习俗,假若男方健在,其配偶亡故在先,她的尸骨不能进祖坟,要暂埋它处,这叫“寄埋”,待其男人亡故后,才能合葬于祖坟。如老坟已满,新坟还未采定,也要临时寄埋。极度贫穷者如乞丐、死于外地的兵士等,只能埋于乱坟堆。在寿阳等地,孝子要在半前晌或半后晌给打墓人送去酒食,如属合葬,孝子要佩戴红布和白布,白布表示哀悼,红布是亡者男女又可成双之意。打墓人还要为死者劈砍引魂幡和孝棒,必须是同一大枝,大头一截是长子的孝棒,依次所截为二子、三子的孝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