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抚水州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抚水州蛮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少数民族名。因居住广南西路羁縻的抚水州(今广西环江一带)而得名。其州包括抚水、京水、多逢、古劳四县。首领都为蒙姓,平民则有区、廖、潘、吴四姓。居平地者,主要以种水稻、捕鱼为生;居山区者,虽种?田,但收获甚少,主要以射猎为生,由于捕猎过度,鸟兽尽徙他处。其部落村寨分为上、中、下三房,并有北遐一镇。川原稍平的中房前村大寨有500余家,夹龙江而居。楼屋用竹木筑成,围以竹栅。不畜羊、马,也不植桑、柘。兵器有钲鼓、环刀、标牌、木弩等,尤善制毒药箭。时也寇扰边地。雍熙末年(987)始入朝进贡,并输兵器、誓不扰边,朝廷封以官爵、赐以锦袍、冠带及银沮诸物进行安抚。大中祥符九年(1016),爆发规模较大的反抗斗争,朝廷发兵镇压,缴纳器甲5,000余具,迁其民700余口至广西及荆湖地区安置。天禧中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故又称其族为“安化蛮”,并分上、中、下三州,改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宁县。自是常有朝贡,或纳贡物于宜州(治今广西宜山),酋首或至宜州参谒、领赐,人民常至州城贸易。大观二年(1108),上报其三州一镇户口有61,000余数。为今水族、毛难族先民。 宋时南僚分支。“蛮”,系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侮称。因居宋羁縻抚水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县北部)而得名。首领皆蒙姓,居民多区(ou)、廖、潘、吴4姓。有击铜鼓,种水稻,喜食鱼,善制药箭,椎结,跣足,住干栏房屋,衣斑斓花布,刻木为记等为特征。大中祥符九年(1016),曾爆发饥民反宋武装起义。欧阳修(1007―1072)所撰《南僚》长诗,描述此次武装起义情况。后分别发展或融合为今水、毛南、仫佬及壮、侗等民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