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拱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拱北分类:【文化精萃】 建筑物圆形拱顶(穹窿顶)的阿拉伯语音译,中国穆斯林用语。它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标志之一。拱顶建筑的最初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希腊迈锡尼人和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所建造的圆棚屋;但作为一种建筑艺术的风格流传于世,则要归功于罗马人。他们创造了大型砖石结构的半球形拱顶,如著名的罗马万神庙拱顶。后来拜占庭的建筑师对拱顶的建筑艺术又有新的发展。阿拉伯伊斯兰帝国诞生后,建筑领域对拱顶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许多大型建筑,如清真寺、学校、墓地等场所,广泛采用了拱顶的建筑形式。耶路撒冷的萨赫莱圆顶清真寺的拱顶被认为是伊斯兰拱顶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建筑物,为显示伊斯兰教的特征,也有修建拱顶即拱北的习俗。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圆屋顶建筑。新疆称“麻扎”。原为阿拉伯地区的一种流行建筑形式,在中国则专指苏菲派在其宗教领袖陵墓上修建的拱形建筑,有时亦指伊斯兰教圣裔、先贤的陵墓。始于元代前后来华传教的伊斯兰传教师的陵墓建筑,如泉州先贤墓等。中国苏菲派拱北则始于清代,如宁夏金积堡等地拱北。建筑风格除阿拉伯圆顶风格外,还交融了中国庭院式建筑风格。拱北是当地穆斯林群众纪念先贤之地,也是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场所。 甘肃穆斯林的拱北(先贤陵墓建筑),不但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艺术造型极其典雅、富丽。如张家川宣化岗拱北,据张津梁主编《风物流韵:天水名胜概览》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志》介绍,宣化岗拱北位于张川镇查湾村,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四年(1915年)后又多次扩建。其占地约13200平方米,分客人、眷属住地,讲经传教的庭堂和教主的坟冢几部分。一进拱北,松柏掩映,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建筑气势磅礴,结构宏伟,砖刻木雕,玲珑绝巧,漆彩粉染,图案雅丽,设计布局别具一格。厅殿内铺有地毯,摆有各式古铜香炉、朱砂花瓶。门上悬有名人匾额。其中最精美的建筑群有会客院、礼拜寺院、经厅院、拱北院。会客院东边修3间“镇子厅”。靠厅的右间是马元超的静修房,左首是10多间主人和贵客的住房。北边走上石阶有月洞门,院内有许多寝室和修身念经之地。院内栽有牡丹和古老的山春柳。楼院后又有一小院,栽有一片竹林,有数间房子。院东有一道门,内有走廊通家院。经通行拱北的石台阶走廊,顶头有一小门,进门就是礼拜寺院。院西面有5间宏伟的礼拜殿,东面修有“省心楼”。南北修花亭各3间,北花亭接连“尔曼里”的经厅院。经厅院西修3间砖刻木雕的经厅,南修3间花亭接连拱北,东修一牌坊门。门外靠留春崖边,接连修有两道小院,月洞门相隔。前院内修5间房,后院修有5间亭子,亭子中间有过道门,是通向拱北的下门。拱门院内修有从东到西向上走的石行路,引路上面修1间花亭。花亭北面靠崖修四座雄伟的八卦拱北。 明末清初以来,随着苏菲派门宦制度的发展,在宁夏出现了道堂和拱北建筑,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管理体制。至清朝末年,回族中的门宦制度发展越来越快,有的已形成了道堂制度。由于教主不仅是该教派门宦的最高代表,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所以,教众对教主的“口唤”(指示、命令)必须一丝不苟地履行。因此,道堂不仅是教众进行礼拜、学习教义和讲经传道的场所,也是教主执管教务和世俗事务的地方。道堂建筑一般包括宣讲教义的道堂、清真寺、拱北、住宅、客房、厨房、办公室等。宁夏各苏菲门派门宦都根据自身的影响和经济实力,修建了规模不同的道堂。在宁夏近代史上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道堂是哲赫忍耶教派建立的鸿乐府道堂和板桥道堂。 鸿乐府道堂位于吴忠市金积镇西南约10公里处的青铜峡市峡口乡,曾是19世纪80年代西北回民起义的中心,哲赫忍耶第四辈教主马以德殁后即埋葬于此,并修建拱北。宁夏西吉县沙沟门宦教主马震武殁后也葬于此。鸿乐府道堂约建于1922―1923年,由道堂、拱北、住宅、花园、客房、水房、厨房、账房等构成,其主建筑是三合院式的带天棚的大房舍,但不是礼拜殿式。其目的是既不妨碍教民做礼拜,又能使群众直接看到道堂后面的拱北建筑群。鸿乐府道堂的原始规模已不可考,道堂院落周围有大面积的果园和农田。 与吴忠市相距5公里的板桥村的板桥道堂,是板桥门宦的道堂。始建于1943年,由道堂、拱北、清真寺三组建筑组成,规模比鸿乐府道堂小得多。该道堂建于一座方形城堡内,犹如一座独立的小城,四角有角楼。道堂城堡内沿用了普通民宅的四合院式建筑,大厅较为高大。板桥道堂是专为讲道而建的。 拱北是回族穆斯林对教内贤哲陵墓的专称。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苏菲派各门宦中。各门宦的领袖人物及重要家族成员逝世或教中英烈殁后,教众在他们的坟墓上加盖圆顶建筑或拱形建筑,谓之“拱北”。拱北周围一般还有其家族墓地及广大教众的坟墓。所以,有时一个拱北实际上已成为某一宗派或集团的公共墓地。但吸引教众的主要是教主或贤哲的拱北。拱北建筑十分壮观,不仅要在坟茔上搭砌亭台楼阁,还要在其周围修建许多进行宗教活动的附属建筑。平时,教众们常去拱北拜谒点香,口念“苏拉”,散发“乜帖”,上“苫单”,逢其忌日,远近教众自动汇聚拱北,举行盛大的“尔麦里”,诵经行善,以示追悼和纪念。 洪岗子拱北(圣徒墓地) (陈长祥 摄) 宁夏最著名的拱北是固原县二十里铺拱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拱北沿山而建,门前有水有树,风景优美。拱北建在一座青石高台上,用磨砖对缝砌成,顶部有斗拱、飞檐等;台下有三座院落、三座墓祠,墓祠当中大,左右小,正中有墓室祠堂,雕刻精美。 目前,宁夏境内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的拱北是洪门门宦教主洪海儒的洪岗子拱北,地处同心县境内。 在信奉苏菲门宦的回族、撒拉族聚居区,还建有拱北。拱北是门宦教民对教内先哲陵墓的专称。苏菲门宦的教主、老人家、道祖、谢赫等领袖人物去世后,其教民要为他们建造拱北。拱北一般由陵墓亭子、静房(教主及其继承人修持的地方)以及看守人的住房、厨房等组成。拱北不仅是苏菲门宦教民纪念先辈领袖的拜谒之地,也是举行传教、行教等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门宦教民每年在去世教主及其家庭主要成员的忌日进行 “尔麦里”活动。这一天,所有这一门宦的教民从各地来到埋有他们领袖的拱北前,点香诵经,并宰牛宰羊,隆重纪念先哲。教民大多要拿一定的财物捐给该拱北。较为著名的拱北有西宁后子河拱北、化隆二塘拱北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