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摹仿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摹仿说分类:【文化精萃】 古希腊艺术有摹仿自然的传统。因之,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美学家都肯定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但他们两人对摹仿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认为自然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唯一真实的是理念,自然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而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这样一来,柏拉图的摹仿说以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为前提,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它的认识作用。 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他揭示了文艺的心理根源。他认为,摹仿的一个根源就是人的摹仿的本能。摹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得知识,使人产生快感;另一个根源是爱好节奏与和谐的天性。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见出节奏与和谐,也能产生快感。前者是文艺的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都与人追求快感的本性有密切关系。可见,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追求美的感性基础。但是他并没到此止步,还进一步强调理性在摹仿中的作用。在这方面,他超越柏拉图,不仅承认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真实。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是有区别的。艺术不是对现象世界的偶然和个别事物的简单摹仿,而是通过个别现象,反映它的内在普遍本质,因而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艺术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靠理性的思考,“从无数个别美的事物中,认识美的普遍性”并把它表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中,使之成为“某种普遍性的摹本”。所以他说:“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认识论角度,对艺术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