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化人类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化人类学

分类:【文化常识】

是相对“体质人类学”而言的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它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并研究和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会的文化异同,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及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这个概念是人类适应其生存需要而构造的体系。它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解决人类生存面对的三种基本需要和问题。(1)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涉及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文化或人工制品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涉及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习俗和社会文化或社会事实的关系。(3)人与他自己心理上的关系,特别涉及人类基于知识、思想、观念、信仰、态度、价值等所显示的或隐示的行为及采取的行动和精神文化或心理定情的关系。由于以上三种适应需要的交织关系的互动、协调和整合,而成为各社会的制度化的生存方式或行为规范,形成各种文化模式。这些都是文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者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姆斯创用这一名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根本任务是: 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地区、各社会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之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研究重点为古代或现代部落社会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研究当代复杂社会的文化。

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与进化过程的学科,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的《历史上的人》一书为标志。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姆斯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创用“文化人类学”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初期主要以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为研究对象,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研究当代复杂社会的文化,但在传统上仍一直以前者为重点。世界各国在该学科名称使用上也不统一,如美国为“文化人类学”,英国为“社会人类学”,在西欧大陆,一般称之为“民族学”。学科的方法有: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比较法、整体方法、功能方法、主位研究法、客位研究法等。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影响的学派有:早期进化论,亦称“单线进化论”,传播学派,法国社会学派,英国功能-结构理论学派,美国历史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学派。5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学派主要有美国新进化论,文化解释学派,地域研究派等。经典著作有:巴霍芬的《母权论》,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研究》,泰勒的《原始文化》,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弗雷泽的《金枝》等。现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科分支很多。如语言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工程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乡村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已逐步进入应用领域。

人类学的主要分支。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W?H?霍姆斯(Holmes,W.H.1846―1933)用以区别于1871年开始创用的“体质人类学”。在英国又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在西方,目前有将文化和社会合并为“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趋向。研究对象与领域与民族学相近,有时二者等同。以人类文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包括民族学(或称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和语言人类学三个领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然而本学科的资料积累,却可追溯到遥远古代。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给出的早期经典性文化定义,对该学科研究方向有着重要影响。自泰勒时起,该学科一直占据着文化的核心领地。围绕人与文化的主题,文化人类学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理论,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流派,较著名者有美国摩尔根、英国弗雷泽的文化进化学派,德国施密特的传播学派(又称文化圈学派),美国博厄斯的文化历史学派,英国马利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学派,法国迪尔凯姆的社会学年刊学派,美国本尼迪克特、米德的文化心理学派,法国莱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怀特、斯图尔德的新进化学派,等等。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影响,西方还出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派。在西方最近一代文化人类学家中,由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作的影响,“文化”被划分出来。在美国人类学家中,文化被看作是与“社会”相区别的一个研究主题,在这种场合下,文化被解释成一个符号系统。怀特在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研究基础上,创立了本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文化学。传统上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即人类学田野工作。注重人类文化的比较研究,产生比较人类学。注重应用,出现应用人类学。随着时代变化,研究对象和领域也不断改变。当前,单纯研究落后地区和主要研究异民族的情况正在改变,都市人类学应运而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倍受重视。近年来,出现了哲学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地理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人口人类学等分支学科。本世纪初文化人类学学科引进中国,早期介绍著作有孙学悟的《人类学概论》、陈映璜的《人类学》。一些国外人类学著作往往打着民族学旗号介绍翻译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该学科名称销声匿迹。最近十余年,该学科名称被学界重新提起,并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广州中山大学于1981年成立人类学系。学科正在被重视起来。

广义人类学的分支之一。主要流行于美国, 认为与体质人类学同为人类学的两大类别。这一学科名,最早由美国学者霍姆斯(William Henry Holmes,1846―1933)于1901年提出,用以区别于1871年开始创用的“体质人类学”一词。不久亦为英国所采用。但1908年英国又另创“社会人类学”一名, 并自1920年功能学派兴起后流行。一般认为,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与民族学大体相同, 这三种名称在资本主义各国互相通用,但其涵义则略有差异。文化人类学的含义最广, 主要包括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史前学、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以及应用人类学或行动人类学等。美国学者声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需要及其所涉及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其中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 特别是其中涉及社会的组织、制度、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其中涉及人们的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他们还认为由于这三种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的人生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文化人类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和进化,并比较各民族文化的异同,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和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中国,解放前曾将 “文化人类学”作为 “民族学”的同义词; 解放后已少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