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斋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斋醮分类:【传统文化】 俗称“道场”,道教习俗,即设坛供斋醮神,祈求消灾赐福。其法为清心洁身,通过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等仪注以祷告神灵。《云笈七签》卷一百三《翊圣保德真君传》载:结坛之法有九,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如臣庶为上帝王祈钓,当作祈谷福时坛,凡一千二百位;或为父母师尊禳灾祈福,当为醮设坛,随仪增益也。”又“倘非时祷祀,不及备此三坛,亦当精洁词章,鲜异花果,扣鼓集神,恳祷而告。”《道藏》第二六五册所收《罗天大醮设醮仪》、《罗天醮早期仪》等,载有修斋设醮的各种仪式。最早的道教斋仪出现于东汉,后经历代帝王的倡导,到唐宋元时从民间到帝宫斋醮活动都十分盛行。明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活动仍流行于民间,帝王设醮亦非完全绝迹。 道教祭祷仪式。指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范和程式,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东汉“五斗米道”仅有“指(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东晋南北朝时,经上清、灵宝道士的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金?斋、黄?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玉?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二皇子午斋、端斋等十二斋。灵宝道士陆修静著《斋戒仪》百余卷。杜光庭新修《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等多种。金元之际,斋醮为各派所共习。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仍流行于民间。斋醮仪式中使用了许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正统道藏》收有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六卷;宋代所出《玉音法事》,还汇集陆修静以来的其他词章,附有曲调符号。斋醮道场配置多种乐器,音乐内容丰富。 道教修斋和醮仪之合谓。又称“打醮”、“做道场”等。为道教修行和举法事、仪式的规制。“斋”原为古人祭祀前清洁身心,戒慎行为,以示取悦、虔敬鬼神,达到祭祀成功之目的。其内容主要为:沐浴更衣、不饮酒、禁房事等。后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徒修持养炼之法。道教之斋主要分三类:①作为醮事之前个人“清心洁净”之程序,行法事前要素其食、清其心、洁其身等;②在一定日期内要吃素,为了保命、延寿、拔罪、禳灾、解冤等,以图得到福报。如在自己生日时吃素,称为“本命斋”,以求延年益寿;③以“醮”的仪式举行,主要为给生者忏罪祈福,为死者追荐超度,如“金?斋”、“黄?斋”、“九幽斋”等。又,《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曰:“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所谓“醮”,古已有之,其意主指祭祀。被道教吸收后则主指做法事或做道场。道教初始之“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有斋醮活动,至南北朝时道教斋醮活动变得更为庞大复杂。斋与醮原本分离,唐以后两者关系日益密切,联而用之,合成“斋醮”。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正一派道士付若霖、邓仲修等人奉旨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将斋与醮合并为一。道之斋醮有一整套仪式规式。其内容主要有:设坛、上供、焚香、升坛、画符、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表章、诵经、赞颂、宣词、步虚等,并配以烛灯、禹步、唱礼和音乐等。一般人们所希求之事,多以斋醮方式行之。斋醮活动内容复杂多样,按斋醮科仪,主要分阳事和阴事两种,又相应称为“清醮”和“幽醮”。凡祈福谢恩、去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均属清醮事;凡摄召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均属幽醮事。现行全真教斋醮活动,时间长短不一,少则1日,多则49天。活动内容、程式亦不尽相同。3天以下的活动,到时开坛、诵经即可。若3天以上的活动,则按日按程序做多种法事:开坛、取水、荡秽、祀灶、扬幡悬榜、召将请神、安位供天,且每日三朝、上表、诵经、礼忏等。现道教主要分正一、全真两大派,故斋醮有同异。但于斋醮,视不同情况,依科仪行事,有繁有简,则无不如此。行斋醮者,全真派之高功须得到其上一代高功“拔职”,否则不属正统传授高功。而正一派按《三洞修道仪》亦须授正一?者,方可为人章醮。 道教祭祷神仙的宗教仪式。斋与醮原来是两回事,斋的意思是洁净其体、斋定其心,是古人在祭祷之前的一种洁身清心的准备,以示对神仙的虔诚。道教早期的斋仪,大体是祈福者或申请人道者自己在静室 “首过”、“忏悔”,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式,帮助斋主通神致意。所谓 “醮”,原是祭祀五星列宿的一种巫仪,早期道教将其发展为道士们祭神的仪式。到南北朝时期,经过寇谦之、陆修静等人的努力,斋醮才脱离了原始巫祝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范和程式,包括清心洁身、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上章赞颂等等。斋醮仪式中的章表,原来是上奏天庭的文字,因为书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后世称为 “青词”。历代许多大文学家如王安石、苏轼等人都奉皇帝之命,撰写过青词。明代的顾鼎臣、严嵩等,也皆以青词写得漂亮而获得皇帝的青睐,人称 “青词宰相”。清代大诗人龚自珍也曾经留下了一首著名的青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斋醮仪式中,还有专门的音乐表演,包括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形式,以烘托渲染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与基督教的宗教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出现的 《玉音法事》,记录了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曲五十章,是现存最早的道教音乐文献。道教斋醮的名目极为繁多,主要有金?大斋 (为帝王及皇室祈福禳灾)、黄?斋 (超度皇室所有先祖的亡灵)、明真斋 (超度道士本人的祖先)、三元斋 (正月十五祭祀天官,七月十五祭祀地官,十月十五祭祀水官)、八节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八个节气祭祀诸圣诸神,以修身求仙)、涂炭斋 (为了拯救一切急难)、自然斋 (为一切众生祈祷福佑) 等。据主祭对象与目的的不同,斋醮又有各种名目,例如主祭 “三官” (天地水) 的叫作 “三官醮”,主祭 “北阴大帝” 的叫作“北阴醮”,普祭诸神的则叫 “罗天大醮”,等等。斋醮的举行,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应信徒要求,为其祈福消灾,或为死者超度亡灵; 再者是道士为自身修炼而设,例如现在北京白云观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清明以及道教祖师圣诞等,都要举行规模不同的斋醮仪式。斋醮是道教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甚至多达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前一百天就要开始斋戒,其仪式非常复杂,连行步都有特殊的要求,要与天上星宿的方位对应,叫作“踏罡步斗”。主持斋醮的法师必须是德高望重、道行圆满的高功。即使是参加斋醮法事的一般道士,也须精通其仪式的细节,以致民间有这样的谚语: “出一个秀才容易,出一个佳道士难。” 道教祭祷的一种仪式。即设坛摆供以祭告神灵,祈求赐福免灾。中国自东汉五斗米道时就有了“指(旨)教斋”、“涂炭斋”等仪式,此后,随着道教的发展,斋醮的仪范也逐步得到了完善。特别是在唐、宋、元三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斋醮极为盛行。明代以后道教开始衰微,但斋醮仪式仍在民间流行。古代设坛可分为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道藏》中收录了专门讲述斋醮仪式的典籍。如《罗天大醮设醮仪》等。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词藻华美的赞颂词章(青词)和曲调优美的祭祀音乐,对我国后世文学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青词成为一种特定的文体。词臣争以青词邀宠,如严嵩有青词宰相之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