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代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代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明朝是理学兴盛的一代。明初中原的理学,直接继承宋儒的传统,走程朱的道路。彭泽说:明代道统之传,始于渑池曹端(月川),上承方孝若,下启薛敬轩。说明了明初中原理学在当时学术界及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中期,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过去理学中束缚个性的教条,引起人们的憎恶,在南方兴起王阳明良知学说,对程朱进行批判的同时,中原地区也对程朱理学提出不同意见和重大修改。安阳的崔铣和兰考的王廷相,是中原地区反对程朱理学的突出代表。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及第,选为翰林庶吉士,与开封李梦阳,信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人称明代“前七子”。又与安阳崔铣等人讨论学术,人称中原“四杰”。

王廷相曾经宣称:他不是理学家,但却以斯文自任。他认为当代弊端,皆源于孔门“圣学”受到了世俗的歪曲,自汉以来的儒者,迷失了仲尼之道的精神,他以恢复这一传统作为自己的职责。于是提出以仲尼之道、人情物理、内心理性的要求这三条原则,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把古代的权威一一加以审察。他运用这一理论武器,揭示了汉儒纬书的虚妄,指出五行说的混乱和矛盾,象数之学的牵强附会。他针对程朱之说,批判宋儒心性空谈的谬误,更指斥了明代理学末流的僵化和浅陋,也指责王学良知说的误人误世。王廷相理论魄力很大,一往直前,可以说是明中叶中原最勇敢的理论批判家。

王廷相曾进行过两次较大的辩论。一次在嘉靖六年(1527年)他发表哲学著作《慎言》,他的门生薛蕙就程朱的观点提出异议,这次辩论实际上是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第二次是和他的朋友何瑭。何瑭是河南修武人,他恪守程朱理学中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其著作《阴阳管见》内,提出了神秘的“造化论”。这场辩论从嘉靖五年(1526年)到十三年(1534年),前后继续了七八年之久,是明代无神论对有神论的一场大论战。

王廷相的哲学观点,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思想,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名震大江南北。南方杰出的思想家吴廷瀚,多次引用王廷相的学说,对他表示十分敬佩。王廷相在中原地区团结了一大批学侣,除前面提到安阳崔铣外,还有信阳的孟无涯、何景明,灵宝的许廷伦,都是全国知名人物。正德、嘉靖间,全国讲学者南称王阳明,北称许廷伦。

王廷相治学勤奋,著作10余种,其中《慎言》和《雅述》二书,是他哲学思想方面的代表作,为王廷相30余年心血的结晶。

(一)“理根于气”的唯物论。王廷相继承古代元气论的哲学思想传统,提出“理根于气”的观点。他认为: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存在着一团混沌的元气,这是最原始的物质形态,他说:“天地未生,只有元气”(《雅述》上)。他认为在这元气之上,没有甚么东西作统帅;在元气的背后,也没有别的起因或指挥它和推动它的外在力量,“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雅述》上)。只有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基础,“天地之间,无非气之所存”(《答顾华玉杂论书》)。

他认为,气虽然是无形的,但确是实际的存在,这不仅在理论上有其根据,在日常经验中,也可以得到验证:人们在生活中,口可吸气,手可招风;风云变化,云蒸雾霭,都可说是元气的流行,他宣称:“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寞无所取索者。…世儒以气体为无,误矣。”(《答何柏斋论造化书》)

气既然不是虚无,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具体的万物,具体的万物必具形状,而元气则无形状可言,气与形(物)的区别,在于“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阴阳管见辩》)的关系。其次,具体的万物,皆有生死兴灭,元气在运动变化中只有聚散,聚则成形,散则形灭复归于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地永恒长存,他说:虽然宇宙万物在新陈代谢,而“此气常在,未尝澌灭。”(《太极辩》)这一提法,接近了物质不灭的科学真理。他将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说:“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气化,有气化而后有牝牡,…夫妇…父子…君臣…名教。”(《慎言》)

他根据万物皆出于气的观点,提出“万理亦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太极辩》)“理根于气,不能独存”(《横渠理气辩)。并指出程朱理学一个传统的错误,在于言理不言气,他分析说:“自南宋以来,儒者独以理言太极,而恶涉于气”(《太极辩》),虽千言万语,多捕风捉影,“谈虚架空,无着之论。”(《答薛君采论性书》很准确地发掘出理学唯心主义的本质性问题。他慎重地宣称:“愚谓学者,必先识气本,然可以论造化。不然,头脑既差,难与辩其余矣”(《答何拍斋造化论》)这是王廷相的学说核心和基本立场。

(二)重视经验知识的认识论。王廷相将人的知识分为“思与见闻”两大类型,前者为思虑之知,后者为见闻之知,他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圣贤,就是能将它们结合起来。他说:“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上)王廷相已清楚看出,知识结构是由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组成,并划分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是很深刻的。他特别强调见闻之知在认识中的作用,这是有所为而发,并非意味着以感性知识为万能,也不是在贬低理性知识的重大作用。而是针对当时程朱理学末流空谈心性,不顾事实、不务实际的积习。他们认为见闻之知粗浅鄙陋,不值一顾。王廷相从知识的来源和思维活动的基础方面入手,强调说:圣人也不能不要见闻之知,如果“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雅述》上)在这句话内,也包含了不承认圣人不学而能,生而知之的天才论的意义。

王廷相说:“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后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雅述》上)但天性之知只是生理本能的知觉能力,它不等于认识,更不是知识。王廷相说:如果将这个“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更不用谈伦礼典制的节度和万事万物的变化了”(《石龙书院学辩》)

王廷相认为,只有接触外界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当世儒家讲求“终日端坐”、“徒虚静以养其心”,和幽闭的赤子没有什么区别。他将这类人比作“闭户学操舟者”,记熟了掌舵、张帆、摇橹等口传耳受的知识,到实际操作时,“风水夺其能,滩漩泪其智”,往往弄得人仰船翻,惹出灭顶之灾的下场。这就是因为“虚讲而虑度不足以擅其功”,在小溪沟内也要翻船,更谈不上到江河海洋中去行驶了,“徒泛讲而无实历者,何以异些。”(以上引文均自《石龙书院学辩》)他认为只有在“实历”中取得的实践知识,才是有用的真知。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王廷相还提出先知后行的主张,他说:“讲得一事,则行得一事;行得一事,即知得一事。徒讲不行,遇事终有眩惑。”(《与薛君采书二》)除了知与行相互推动,互为补充,他还提出“思”来贯穿知行之中,他说:“知之精由于思,行之察亦由于思。”(《慎言?潜心》)。他认为,思的主要形式在“体察”,他说:“必体察于事会,而后知之真。”(《石龙书院学辩》)这里所说的“体察”,就是《慎言》中提出的“究其理之有无”(《见闻篇》),而“事会”也就是“思与见闻之会”(《乾运篇》)。充分地肯定了理性认识的“思”,在知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