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妙应寺白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妙应寺白塔分类:【文化精萃】 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1271年(元至元八年) 建。因塔身皆呈白色,俗称白塔。1279年塔前建大寺院,炀名大圣寿万安寺,是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时重要工程之一。1457年 (明天顺元年),改称妙应寺。塔为典型喇嘛塔,高50.9米,13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周边悬挂高1.8米的铜质流苏和风铃36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喇嘛塔。 现存最大元代喇嘛塔。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美术家阿哥尼参与设计、建造。塔寺初名“大圣寿万安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重修,改名妙应寺,塔亦易名妙应寺塔。因塔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寺称白塔寺。塔分基座、塔身、塔刹三部,通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塔身外形粗壮,成覆钵状,人称“宝瓶”。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华盖)、刹顶组成。刹座为小形须弥座。相轮上刻13层棱角线,象征“十三天”。铜质宝盖直径9.9米,四周围以华粑,上悬36铜铃流苏,风吹作响。刹顶为铜质小塔,重约4吨。1978年整修时,塔顶发现清代乾隆时珍贵佛教文物。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