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曲艺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民间说唱。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多数有音乐配合或伴奏。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道具简单、形式多样、演出方便、反映社会生活及时、语言生动形象、地方色彩明显等许多特点,很受大众喜爱。中国曲艺历史悠久,自唐代的说唱故“说话”、“转变”等出现,至今已有1000多年。宋代又出现了“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曲艺形式。据解放后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0多个曲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大鼓、相声、评话、快板、好来宝、二人转、弹词、琴书、道情、京韵大鼓、单弦、大本曲、苏州弹词、山东快书等。曲艺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创造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许多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愿望,但也有不少封建性糟粕。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曲目进行了大量的改编、整理,并创作了许多新的优秀曲艺节目。曲艺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表演方式可分为坐唱坐说、站唱站说、走唱、拆唱、彩唱等。其中有的以说为主,有的以唱为主,有的说唱相兼。关于曲艺的历史起源,另有一说认为始于东汉,根据是在四川省出土的汉墓陪葬物中,有说书俑。有关曲艺的论著,1953年出版有傅惜华著的《曲艺论丛》,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有关德栋著的《曲艺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的《曲艺概论》,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赵景深著的《曲艺丛谈》等。 以说唱表演为形式的中国曲艺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之林中的瑰宝之一。曲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渊源可上溯至战国时荀子的《成相篇》,据清人俞樾考证,《成相篇》的“相”,是舂米时的歌讴;“成”,即请成此歌的意思,是说荀子借用了这种劳动时的说唱形式来宣唱他的政见(“相”的另一解释,指先秦职业盲艺人的歌讴)。汉魏乐府中的叙事长诗,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已发展为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明清以来,曲艺有突出的发展,形成了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众多的曲种。全国有400多个曲种,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艺术,连人口最少的生活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也有自己的曲艺形式“依玛堪”。汉族则保有品种纷繁的各具特色的曲艺形式。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似说似唱的,各有擅场;叙事的,抒情的,嘲讽的,技巧的,各有所工。曲艺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还滋育着其他的文艺品种。宋元以来的话本和拟话本对其后的一些中国文学巨制产生过很大影响,为近现代的小说文学起了开拓蹊径的作用。元杂剧“王西厢”是以诸宫调“董西厢”为蓝本,可见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的明显影响。其它文艺品类从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焕发新容,甚至形成新的体裁与样式,在文艺史上常见。同时,曲艺又善于从其它文学艺术门类吸取营养,不断推陈出新,在曲种之间也相互借鉴影响,有时还衍变出新的曲艺品种。说书人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中吸取题材,说唱艺术借鉴赋赞诗词。诸宫调与隋唐燕乐、南宋词曲有着承袭关系。近代说唱从戏曲音乐吸取营养更为常见,如刘宝全把皮簧腔化入《大西厢》等曲目。河北河间的木板大鼓与弦子书结合衍化出西河调的前身梅花调和京韵大鼓的前身小几大鼓。河南坠子则是古老的道情与三弦铰子书衍变而成的。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其曲目讲故事、重情节,语言来自生活,生动活泼,洗练精美,适于说唱。音乐是曲艺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曲种的标志之一。曲艺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各种曲种的表演风格、唱腔创作、演唱技巧和伴奏音乐都各具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流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曲艺表演艺术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