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桂海虞衡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桂海虞衡志分类:【文化精萃】 宋代地方志。宋范成大撰。原书三卷。今存一卷。作者曾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市)知府、广南西路(今广西)安抚使。淳熙二年(1175)由广南入蜀,详细记述途中见闻。凡方志所未述的,荟萃为此书。分为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蛮等十三门,各门有小序。对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亦有涉猎。是研究宋代广南地区风土、物产、民族的重要著作。有明刻本、《百川学海》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代笔记。南宋范成大撰。原书3卷(一作2卷),今本1卷,或说系明人删并。此书为作者在淳熙二年(1175年),由知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转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时,由广西入蜀途中追忆而作。“桂海”典出南朝江淹诗“文轸薄桂海”,指广西;“虞衡”系《周礼》中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范成大借以自指知静江府之职,因以名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广西的风土物产,及一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分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等13篇。书前有总序,各篇又冠以小序,内容翔实,叙述简雅,并参有纠缪考证,可补史书之缺遗、方志之未备,为研究宋代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史的珍贵文献资料。有《说郛》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1984年广西民族出版社有校补本,将《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引文补入,较便读者。 书名。南宋时期关于广南地区社会、民族、风土、物产等方面的分类志书。由南宋范成大(1126―1129,字至能,号石湖居士)所撰。范成大,曾任知静江府(设在今广西桂林市)知兼广南西路(今广西)经略安抚使,熟悉当地民族、风土、物产,于淳熙二年(1175年)由广南入蜀途中编写此书。原书三卷,后经明人所删,今仅存一卷十三篇。其内容包括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龟共13篇。卷首有序,每篇各有小序。此书对广西的动植物和矿产,第一次作了较系统的分类记载。对宋代广南瑶、黎、白、彝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对安南(今越南)的社会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亦有记述。是研究南方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历史文献。 书名。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江苏吴县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撰。原书三卷,今存一卷十三篇。卷首作序,每篇另有小序。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作者于乾道八年(1172)三月至淳熙二年任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市)知府兼广南西路(今广西)安抚使,对当地的社会、风土人情比较熟悉。此书系作者于淳熙二年由广西入蜀途中回忆在桂期间见闻而作。全书富有真实感,所记共分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志蛮篇,其中《志蛮篇》记载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及广东的海南岛)壮、瑶、黎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尤详。为研究南方民族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宋代范成大著。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郎官、处州知州、静江府知府兼广西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加大学士。南宋淳熙二年 (1175年) 撰《桂海虞衡志》三卷。对黎族历史多有记载,是研究黎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齐治平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书共8万5千字。主要根据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各志排列内容,进行校正补充和注释,对过去各版本有误之处给予考正,并加以解释,另增加范成大传,游桂诗、词赋、桂林摩崖题刻、奏稿和宋黄震《黄民日抄》摘录,对阅读原著及研究壮族社会历史和文化有参考价值。 南宋范成大撰。原书三卷,今存 一卷。作者于乾道八年(1172年)至淳熙 二年(1175年)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地区)知府兼广南西路(今广西)安抚使,对当地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淳熙二年调任四川制置使途中,回忆在广西期间见闻写成。全卷书所记分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等十三篇,内容比较真实,资料丰富,对研究广南西路(包括今海南省)壮、瑶、苗、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及生活习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