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桑塔亚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桑塔亚那分类:【文化精萃】 美国哲学家,对自然主义哲学有重要影响。又是文学家、诗人。出生于西班牙的马德里,1872年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8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哈佛大学直至1912年。晚年先后居住于英国、法国、意大利。桑塔亚那早期提出了一套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虽然承认美是主观愉快的一种形式,但更为强调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不能同被知觉的客体分离的,而同知觉器官和身体功能却没有关系。桑塔亚那后期提出了存在的四个领域:本质领域、物质领域、真理领域、精神领域。其中实存的只有物质和精神,精神的存在又依赖于物质。但他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实现,人的认识是以符号为中介的信仰。最终他把宗教当作道德的准则、哲学和艺术的根源,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的生活》(1905―1906)、《怀疑论与动物的信仰》(1923)、《存在的诸领域》(四卷,1927―1940)。 美国哲学家、美学家、作家;与哲学中所谓的“实在论”流派有内在联系,这种流派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在美学方面,桑塔亚那的观点常被称做“自然主义”观点,这指的是他把价值跟人的生物学需要联系在一起。桑塔亚那的美学观点形成于1896年《美感》一书,后来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尽管他的总的哲学思想有所演变。他力图使美学局限于研究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的心理,从“价值哲学”的立场来处理这个问题。他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它是进行感受的主体的情绪状态与外界对象的特质的某种统一;美并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客观化了的快感。桑塔亚那在给美下的定义中承续了移情论的传统,并给它加进了非理性主义的因素。桑塔亚那把“美的材料”理解为人的心理能力,而不是理解为外界提供的材料的客观可能性。他认为,人的所有情感(快感)和生命机能(如血液循环、呼吸之类)都可以是“美的材料”,并能跟视觉与听觉一起进入艺术作品。此后,桑塔亚那把审美心态的范围加以扩大,把所谓的“社会本能”也纳入其中,从而使审美价值跟道德价值趋于接近,他日益倾向于把柏拉图主义的要素纳入自己的美学体系(《艺术中的理性》1905)。不过他并未完全转入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他指责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把世界二元化并忽视人的个性。艺术创作在桑塔亚那那里成了人在世界上的道德行为的榜样,对于这个世界,应该无利害关系地去进行观照。总之,桑塔亚那的道德-美学哲学贯穿着对精神上的深层内省的崇拜。其中所包含的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声音为猛烈抨击民主、维护精英文化、捍卫精神贵族(精英艺术)的声音所淹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