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棒鼓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棒鼓舞分类:【中国民俗】 棒鼓舞流行于涡阳、亳州一带,也叫太平鼓。角色共12人,其中击鼓者三人,称“鼓上”,青年武士装扮,左手持鼓,右手握鼓槌,边跳舞,边击鼓。击棒者三人,称“棒槌”,装扮式样同击鼓者,色彩不同,两手各握一短木棒,击棒绕花,配以健壮的舞姿和舞步。敲小锣者三人,称“锣上”,村姑装扮,动作柔美轻快,衬以清脆的小锣声。还有三个性格人物。一个称“小巧”,是位忠厚智慧、潇洒飘逸的长者,右手举伞,左手持药铃,在舞队中指挥并引领众人变换队形,掌握节奏。一个是卖花小贩装扮的妇女,称做“翠花婆”,身背包裹,手摇货郎鼓,在舞队变换动作和队形时,摇动货郎鼓,引起演员的注意。一个是纨绔子弟,如戏曲小丑装扮,称为“傻”,在舞队中是讽刺的对象,做滑稽表演以逗观众。 棒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包括大场子(集体舞蹈,间有歌唱)、小场子(是锣上或翠花婆同小巧或鼓或棒表演的男女对唱和小戏)。顺序是:大场之后接演小场,小场之后有时接演大本戏,称为“高台子”。大场的套路,常见的有“龙摆尾”、“编篱笆”、“竖方城”等有特点的图形队式。基本动作有“鼓花”、“棒花”、“滚鼓”等30多种。小场的节目有“四番十字歌”、“对缀罗”、“小锯缸”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