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辞分类:【文化精萃】 总集名。西汉刘向辑。共16篇。屈原辞赋8篇,宋玉2篇,贾谊、淮南小山,刘向等人6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故名《楚辞》。后世又称此种文体“楚辞体”或“骚体”,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代表作《离骚》,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其中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都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屈原的作品思想深邃、感情浓郁、想象丰富、文辞瑰丽,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影响深远。它旧注很多,主要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夫之《楚辞通释》等,也有不少今人注译本。 诗歌总集名。西汉刘向辑。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刘向等人辞赋16篇,后经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全集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承袭了屈原赋的形式,因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名曰楚辞”。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因屈原作品以《离骚》为代表,故称之为“骚体”。“楚辞”遂成为文体之一。 古代的一种诗体。因其最早产生于南方的楚国,其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被人称为 “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中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 “骚体”。“楚辞” 之名,最早见于 《史记?酷吏列传》: 朱买臣以善言 “楚辞” 为汉武帝所宠信。但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名,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诗体。这种诗体从形式上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每句可长可短,不是整齐的四言,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字。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并非屈原首创,而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孟子》 中记录的《孺子歌》就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形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到了屈原手中,这种歌谣体的楚辞便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祭神的《九歌》 而外,他的作品大都是低回往复的长篇咏叹,这显然不适宜也无法歌唱,而只能以一种特殊的声调来 “诵读”。也就是说,从屈原开始,楚辞便摆脱了短小简朴的歌谣形式,而成为 “不歌而诵” 的抒情文体,故汉人多将楚辞视为一种赋体,而不是诗体。这种名为 “楚辞” 的诗体所以能在秦汉以后与 《诗经》的四言诗体平分秋色,主要就在于屈原一系列天才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西汉帝王多喜欢楚声楚歌,而文臣如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创作也深受楚辞的影响,许多诗人甚至模仿楚辞的形式来创作。汉成帝时的学者刘向奉命整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始将屈原、宋玉、景差,以及西汉的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等人的作品汇编为一书,定名 《楚辞》。西汉以后,历代诗人都有以楚辞体来创作的,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编 《文选》,就有 “骚”体; 南宋朱熹编《楚辞集注》,也收录了从汉至宋的骚体作品。古人甚至将诗人称为 “骚人”。直到现代,郭沫若还曾以骚体来翻译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作 《西风颂》。 楚辞汇编。“楚辞”是楚地歌辞的简称,是一种形式独特的诗体,古人也称为 “骚体”。西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典校皇家藏书,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 (贾谊以后均为西汉人) 以及他本人的作品,分为十六卷,汇编成书,定名为 《楚辞》。也就是说,《楚辞》 实际上是原版 “楚辞” 与汉代文人拟作的汇编。东汉时,王逸作 《楚辞章句》,又加上自己的 《九思》,共十七卷。南宋朱熹作 《楚辞集注》,将屈原的作品编为五卷,定名为 “离骚”,将宋玉以后的作品编为三卷,定名为 “续离骚”,删去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拟作;另有 《楚辞后语》 六卷,辑录荀子以下至唐宋人的楚辞体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楚辞》有多种版本,其篇章和卷数各不相同。《楚辞》 没有注释是难以读懂的,故从西汉开始,历代都有以注释《楚辞》名家的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逸和朱熹。王逸是东汉人,担任过皇家图书馆的校书郎,其 《楚辞章句》不但是 《楚辞》第一个完整的注本,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汉代人注本。按照通常的看法,汉代人去古未远,故其注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王逸对 《楚辞》 各篇作者的认定,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后代注家也难以将其彻底推翻。至于其字词训诂,更被后代注家视为权威注释,甚至被后代的字典和词典作为根据加以引用。王逸生活的汉代,是讲究 “经世致用” 的时代,反映在 《楚辞章句》 中,就是处处突出君臣之义,句句强调讽谕寄托,如: “《离骚》 之文,依 《诗》 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离骚》 的 “香草美人” 有寄托,似乎还能说得过去,当他说 《九歌》 是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时,就太离谱了。南宋学者洪兴祖补正王逸 《楚辞章句》,作 《楚辞补注》,主要是在训诂名物方面补王逸所未详。对 《楚辞》 作出全新阐释的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 《楚辞集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朱熹生活在思想解放的宋代,他对汉唐经学的繁琐与附会非常不满,认为是误解甚至歪曲了 “圣人本意”,因此应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发扬光大孔孟的 “真传”。朱熹生活的南宋,又是汉民族面对生死危机的时代,屈原的作品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不同意王逸的 《楚辞章句》将屈赋解释为讽刺君王或诉说冤屈,在其 《楚辞集注》 中,他以 “忠君爱国” 来概括全部屈赋的主题。这种概括得到后代大多数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也难以彻底否定。《楚辞》非同一般的总集,它实际上是传统士大夫 “终极关怀” 的一种体现,因此历代第一流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学者,大都要借助它来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怀,这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注本,从而形成所谓的 “楚辞学”。古典目录著作如 《四库全书总目》 在“集部”下首列 “《楚辞》类”,以与 “别集”、“总集” 区别,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西汉刘向辑集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的一部辞赋总集。《楚辞》各类本子很多,最早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又有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等。该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作品都是继承屈原辞赋的形式而作的。《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其诗歌已不再是群体创作,而是诗人的独立创作,特别是屈原的作品,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标志着古代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其次,《楚辞》的作品以参差灵活、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和宏伟的结构,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的重大解放。尤其突出的是,《楚辞》重在以华美的文辞、奇特的想象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从此使中国诗坛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楚辞》和《诗经》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汉代赋家以至后来六朝诗人多对楚辞进行学习和模拟。特别是屈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更是为后世浪漫主义诗人所取法。 诗歌汇集。古代文学教育读物。汉刘向编。内容包括屈原、宋玉以及仿效屈宋辞赋的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和刘向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辞》、《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等。其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楚辞》开启了后代的赋体文学,作品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汉代以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列入宫廷教育内容。尤在唐宋时期,在宫廷教育中受到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