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质之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气质之性分类:【传统文化】 也称气禀之性。宋代理学用语。与“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相对,成为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此语首由北宋张载提出,而后被理学家普遍接受。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认为气质之性即是人生成以后因其特殊的形体而具有的性,它在人身上的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又称“攻取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但通过学习就能改变它,返回到天地之性,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不算性的。程颢则把气质之性称为气禀之性,认为它是“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遗书》卷一),性不离气,但气有善恶。程颐称之为才,亦认为“才出于气”(同上,卷二二),有善有恶。朱熹作了进一步发挥,《朱子语类》卷四说:“论气质之性,则专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认为“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同上)。气质之性不仅决定人的善恶,而且也决定着人的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及生死寿夭等。参见“天地之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