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洛克分类:【文化精萃】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两篇》、《论宗教宽容的信》等。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洛克反对“君权神授说”,主张“社会契约论”。他认为,原始人处于自然状态,这时人人平等,享受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等自然权利。由于人的本性自私利己,所以难免发生冲突混乱。为了保证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人们缔结契约,建立社会,组成国家。缔约时,人们还保留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自然权力。国家对此应加以保障。如果君主侵犯人民的这些权利,人民便可以推翻他。他曾创立三权分立说,认为国家权力应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不归国王一人所有。其中最高权力是立法权,属于国家。另两种权力属于国王。他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洛克的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倾向占主导地位,但也包含不少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因素,这是英国资产阶级妥协性的反映。恩格斯说,洛克“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 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他认为,物质是一种广延的凝固的实体,物质的运动或静止都不取决于自身,完全由外部原因决定。物体有两种性质的质,一种是广延、凝固、大小、形状、数目、运动、静止等性质,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都绝不能与物体分开,他把这些物质叫作第一性的质。另一种像颜色、声音、药味等等,他叫作第二性的质。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只是物体中的、能在我们身上引起不同感觉的能力。他们是靠物体的第一性的质,即借物体极微小部的大小、形状、组织运动等,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感觉。这样,他就把第二性的质归于主体的感觉了,他承认的只是第一性的质,从而否认了事物质的多样性。 他对“天赋观念说”进行了彻底批判。他指出,没有所谓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上帝观念也不是各民族都有的;没有什么观念是先天“印”在人心上的,儿童了解普遍原则要经过学习过程。所以,天赋观念说的所有“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观念,(这就是他的“白板说”)。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都起源于经验。经验分两类:感觉和反省。感觉是外物通过感官造成的,是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源泉。反省与外物毫无关系,是内部感官对心灵内部活动的反省。它同感觉一样提供清晰的观念。他认为,关于第一性的质的感觉观念,是对可感物体固有性质的“精确映象”;关于第二性的质的感觉观念,只是区分事物的“记号”,同外物不是反映关系,而是“对应”关系。 他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他认为简单观念是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理智既不能制造它也不能消灭它。相反,复杂观念则是理智用简单观念构造成的。理智把简单观念结合,则得到“复合观念”,把它们并列则得到“关系观念”,把它们加以抽象则得到“一般观念”。他认为,客观实际存在的只是个别,没有一般,一般或共相只是理解的产物,不表示事物的“实在本质”,只表示事物“名义的本质”。这就否定了一般的客观性。他认为简单观念不能独立存在,它必定寄托在一种基质上,这个基质就是“实体”,从感觉得来的简单观念寄托在“物质实体”上,从反省得来的简单观念寄托在“精神实体”上。虽然这种“实体”是出于人们的假设,但并不能因为我们对它毫无所知,而否定它的存在。 洛克把全部知识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直觉的知识。心灵直接从两个观念本身,不必借助任何别的观念,就可以觉察这两个观念符合不符合,这种知识叫直觉知识。例如,心灵知觉到白不是黑,圆不是三角形等等。二是证明的知识,心灵要知道两个观念符合不符合,不能直接觉察到,而要靠推理。例如,要知道三角形三内角是否与两个直角相符合,就不能靠直觉,而要靠推论。三是对特殊存在物的感性知识。他认为,这三个等级的知识,每一等级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明确性和可靠性。 洛克认为,由外部感觉得来的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其真理性的标准在于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这一点坚持了唯物论。而由内部反省得来的关于抽象观念的一般知识,其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观念自身是否一致,而与外物无关。甚至认为, “上帝的存在”是“理性明白昭示我们的”。这就陷入唯心主义,向神学做了让步。 在洛克的认识论中,知识仅限于感觉经验的范围内,他否认人们具有认识事物真正本质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或然的知识。甚至说,“科学的知识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由于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便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坑。 洛克经验论的矛盾性,对后来的哲学发生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