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灿烂的石窟造像艺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灿烂的石窟造像艺术

分类:【地域文化】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中国是古代佛教石窟寺艺术最繁荣和发达的国家。首先,中国佛教石窟寺开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均超过受佛教影响的其他国家,其中包括佛教及其石窟寺艺术故乡的印度在内。其次,就其艺术成就而论,它从在中国土地上诞生之日就不是印度石窟寺艺术的简单的摹造或翻版,而是融合华夏文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再创造。

中原石窟寺以龙门为最。龙门石窟艺术虽受印度及大同云岗的影响,但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把宗教艺术与非宗教艺术、外来艺术及传统艺术融而为一,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的石窟艺术。

除龙门石窟外,河南石窟艺术卓卓出众者尚有巩县石窟寺、浚县千佛洞和摩崖大弥勒佛、陕县温塘石窟、伊川石佛寺、偃师水泉石窟等;其他如沁阳玄谷山、孟县万佛山、林县啬峪千佛洞等也各有特色。

(一)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古都洛阳南郊12.5公里的龙门口。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伊水从中穿流,北会洛水后入黄河,故龙门又称作“伊阙”

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的营造大约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或稍早几年。孝文帝拓跋宏继承祖业,改制开拓,但他深感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偏北,不易制驭全局。为巩固其统治,他于太和十七年(493年)秋,率军进驻洛阳,第二年便迁都这里。北魏统治者极其崇尚佛教,随着首都的转移,原来以大同云冈为中心的石窟造像,也就转移到了新都洛阳。

龙门石窟的开凿虽始于北魏,但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至宋,相继营造不止。400年间,大规模地开窟造像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北魏孝文帝至孝明帝期间,大约35年左右;第二次在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时期,大约110多年。现在,密布于伊水两岸长达1000米崖壁上的窟龛有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佛塔39座。这些内容丰富、雕造优美精湛的石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学、雕刻、绘画、装饰、服饰、乐舞、书法以及古代建筑等方面的珍贵资料的宝库。

龙门石窟异彩纷呈。进入龙门南行,过清泉喷涌的禹王池(池中太湖石笋传为大禹治水所用的“石砭”),有一大窟名潜溪寺。洞高9.3米,宽9.5米、深6.7米,窟顶藻井为莲花型。窟内主佛阿弥陀佛,高7.38米。袒胸,著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唇厚颐丰,姿态自若,衣襟斜垂胸前,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造像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阿弥陀佛与左右观世音、大势至二胁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二菩萨造型敦厚,双目俯视,仪态文静,加之比例舒适,线条流畅,是难得的完善艺术形象。龙门唐代窟龛的大型菩萨造像,以这两尊最为优美,其中南壁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更为传神,我国雕塑家已将其复制陈列于故宫博物院雕塑馆,供中外游人欣赏。

宾阳洞是北魏时所凿第二大窟(首凿大窟为古阳洞),位于潜溪寺之南百余米。此洞窟是宣武帝仿效云冈灵岩石窟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皇做“功德”而开凿的。历时长达24年之久,用工80多万,

是龙门石窟中花费时间最长,用工最多的洞窟。当时凿三洞,仅中洞完竣。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富丽堂皇的一窟。内有11尊大像,雕造均十分高大雄健且轮廓线分明,明显保持着云冈造像的风韵。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中央须弥座上,高8.40米,面部修长清秀,眼若新月,眉作半弧,微露笑意,左手屈三指,右手向前探伸,著褒衣博带式服饰。这一形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物相貌已不再是云冈昙?五窟本尊那样直眉高鼻,二是服饰的汉化特点。这既是孝文改制的结果,但从中已透出中国佛教艺术进一步民族化的信息。

主像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这是北魏通行的三世佛(即释迦牟尼的过去――迦叶佛、未来――弥勒佛和现在体裁)。窟顶雕莲花宝盖,四周有10个伎乐和供养天人,窟内地面,亦饰以莲花图案。洞内石壁上还刻有“文殊师利问疾”、“萨?那王子舍身饲虎”、“维摩居士对问”等大型浮雕,其构图精美,雕刻工细,是我国1400年前雕刻艺术中的上乘佳作。其中制作最为严谨精美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各高2米、宽4米。画面分别以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侍卫前簇后拥,组成南北相对的礼佛行进队伍。作者除用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衣褶、裙带的舒展、飘逸外,还用其勾划人物体态轮廓,颇具浮雕画之效果。可惜这一艺术瑰宝,20世纪30年代被国外文化强盗与古玩奸商凿盗。皇帝及皇后礼佛图现存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北洞除飞天藻井外,后壁大像及佛龛均为唐代续凿。正壁为阿弥陀佛,左右侧为弟子及胁侍菩萨,前壁左右刻二天王,身著甲胄,脚踏魔鬼,手持宝剑,形象威武刚健。宾阳南洞为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发愿所造。洞高9米,宽8.30米,深9.07米。主像阿弥陀佛,高8米余,面相饱满,脸形稍长,嘴唇厚大,项有蚕节纹。窟顶为莲花宝盖,上有两个手捧果品的供养天人和两个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舞人。飞天典雅秀丽,衣带飘舞,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中对此进行了描绘:“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天乐振响,夺万籁之音”。南洞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上承北魏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生动活泼风格的过渡形式。

由宾阳洞南行,在崖壁下凹处有一“珍珠泉”,泉南为万佛洞。该洞分内外两龛,内龛顶部为莲花藻井,环藻井有阴刻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题记。洞口过道北侧上方另刻有“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题记。“万佛”之名,据此而来。洞内主佛阿弥陀佛,高4米,结跏趺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坐上,面相丰满,双手施无畏印,安祥静穆。四个形态威武、筋肌突暴的力士承托莲座。主像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胁侍。弟子与菩萨之间,各有一体态丰腴的供养人。背后石壁雕54支莲花,每支莲花上有一菩萨或供养人,她们或端坐、或侧身、或私语、或嬉戏,造型别致生动。南北壁基部所刻乐伎舞伎手操各种乐器,载歌载舞,长裙曳地,衣带飘扬,婀娜多姿。洞门外南壁观音菩萨,左臂自然下垂,手提净瓶,右臂上弯偎胸,所执?尾搭在右肩之后,面带笑容,身躯微微后仰,姿态轻盈窈窕,装束文雅华美。这使人很容易记起唐代曾流行的“宫娃如菩萨”之语,这观音形象无疑为摹拟唐宫少女而刻。

因窟顶藻井为精美、罕见的高浮雕大莲花而得名的莲花洞,在万佛洞之南,该洞口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按赵岩所题刻的“伊阙”二字,故又称为“伊阙洞”。洞内释迦牟尼立像高6米,其侧有菩萨夹侍,佛与菩萨之间后壁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薄浮雕像。其中迦叶高鼻深目、额纹密布、青筋突暴、瘦骨嶙峋,身着袈裟,手执锡杖,充分表现了这位苦行、虔诚老僧的特征。此外,南壁小龛中所雕“树下思惟”、“树下授法”等佛传故事,也十分生动。南北二壁各有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每个仅高2厘米,也特别引人注目。

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奉先寺。奉先寺东西宽36米,南北长37米余。正中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长达4米,仅耳朵便有1.9米之长。大佛螺形发髻,面容丰满秀雅,双目宁静含蓄,眉若上弦新月,嘴角稍稍上翘,略呈微笑状。大佛身着袈裟,作俯视态,姿仪庄严肃穆而又慈祥。主像两侧立迦叶、阿难二弟子及二菩萨二供养人,南北两壁各为一天王、一力士。菩萨头戴宝冠,身佩缨络宝珠,体态妖娆,其衣带飘洒,显得矜持端庄,风姿楚楚。北壁天王,身穿甲胄,足踏夜叉,左手叉腰,右手托塔,气势异常雄健。力士蹙眉怒目,筋肌突暴,威武逼人。游人至此,常抱天王、力士脚脖,以求吉顺,但往往不能合围,这时方信其粗。

奉先寺的营造,虽从一方面反映了唐代佛教盛行的状况,但它更是佛教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见证。大卢舍那佛实是武则天的化身,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用女性的某些外部特征塑造佛像,不仅不遭时议,反而为社会政治所接受的原因了。大卢那佛受到武则天的特别关照,为此曾一次“助粉钱两万贯”。

然而,由于卢舍那大佛在艺术上创造了美的典型,它的影响和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佛教的范围,因而它和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雅典娜女神雕塑一样,成了世界艺宝库中的范例。

大卢舍那佛龛造像艺术上的许多成就令人回味无穷,它采用对比、烘托和多种渲染手法,使主题突出,形象鲜明,高度的夸张手法,使得不论胁侍、护法,也不论是魔鬼、夜叉等神、形、威俱备。尤须一提的是,大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而头部就达4米,但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时,并不感到比例失调,而是十分和谐。原来这是艺术家及工匠们在艺术比例的适度上,充分利用人们视觉上的误差,校正了人眼的错觉。对金刚、神王形体比例的处理也是这样。高度10米的金刚和神王,上身高大,下身短小。但由于人们往往处于仰视的观察角度,使得护法的下身在仰视点之下,这样,当欣赏者仰视时,由于注意力多集中在他们的面部神态上,很少注意其下部,因而并不觉得其上下身比例失调。这种利用视力错觉保持造像艺术形象完整性的作法,实在是十分高明的。总之,奉先寺的群像,布局谐调匀称,制作精细,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结合,达到了以形写神,神形俱佳的艺术境界。唐代艺术家这一妙夺天工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将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端,为北魏首凿大窟,始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完成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洞呈马蹄形,顶似穹庐。洞内两壁佛龛多达200多个,琳?满目,十分精美,尤其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文饰丰富多彩,是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的总荟。洞中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二胁侍菩萨两侧提宝瓶、持摩尼宝珠而立。北壁有雕造生动的贵族妇女礼佛图,南壁有“乘象入胎”等一套佛传故事浮雕。

药方洞与古阳洞毗邻,因洞内刻有唐代140多个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药方,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资料。

龙门西山的主要洞窟还有敬善寺、魏字洞、唐字洞、火烧洞、石窟寺、极南洞,造型互异,各有千秋。

龙门东山又名香山,这里的窟龛年代虽不如西山的久远,但在雕刻艺术上却别具风格,如看经寺,万佛沟、擂鼓台三洞等。看经寺为唐代开凿,窟高10米多,方形平顶、洞顶环绕莲花,四躯飞天衣带飘飘,体态丰润。尤引人瞩目的是四壁所雕29尊罗汉,即衣钵相承的佛门高足弟子。这29尊罗汉,有人认为即西天(天竺)二十八祖(自摩诃迦叶至菩提摩达和中土初祖慧可)也有人认为即西土二十九祖。

他们或手托莲梗、或手握锡杖,或手提串珠;或侧身,或躬背,或回首,或拱手,姿态各异,神情生动,为罗汉群之佳作。

万佛沟位于东山偏南端,山沟险峻幽静、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像龛都掩藏在翠柏之中,诸如武周时的高平郡王洞、白居易捐资雕凿的西方净土变龛和摩崖千手千眼观世音像龛,都是罕见的石雕珍品。

擂鼓台三洞在万佛沟之南。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游香山寺时曾在此设擂鼓祠,山因此得名。擂鼓台中洞石壁刻有小佛15000尊。南北二洞壁面满镌着菩萨佩饰的佛象。这些佛象均穿袈裟,结跏趺坐,头戴宝冠,身挂璎珞,其北洞大日如来还佩有项圈、臂钏、脚环等。洞口南北侧各雕上一尊八臂观音和四臂观音。这些都是佛教密宗造像的特点。

(二)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位于巩县老城北约2.5公里的大力山。大力山灰黄的岩壁如削,为摩崖造像的天然好场所。和洛阳龙门石窟一样,巩县石窟也始于北魏,之后东西魏、北齐、隋、唐至宋相继凿造,今共存较大石窟5座,千佛龛一个,小型佛龛255个,摩崖大像3尊,共有各种型制的造像7743尊,此外尚有题记、碑刻200余方。

第一窟为正方形石室,高阔各6米,中心有一方柱支撑。窟内四壁上部刻千佛龛,东、西及北面千佛龛下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两侧为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南壁即洞门内壁两侧为三层浮雕帝后礼佛图,左帝右后,每幅上均有众多侍从前拥后簇。仪态雍贵的皇帝、皇后身旁有人执扇持罗伞,有人捧供品持香炉,行列前有身穿袈裟的比丘僧为前导,后有为其拽衣挈托裙的宫女。行进队伍浩浩荡荡,各种仪仗奢华威严。浮雕构图协调,刀法圆熟,造型维肖生动。方柱四面均有佛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两侧为蹲伏的披毛狮子。佛象背光均为火焰纹,两侧为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方柱基座四周雕有力士,力士下面为面目狰狞的神王。方柱上端饰以由化生、莲花和彩铃、飘带、垂鳞纹组成的垂幔图案。

第二窟为一尚未完工的石窟,窟内佛龛多为唐代作品。中心方柱南面上下有三个佛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别立在莲花或莲蓬上。佛龛题记为唐龙朔三年(663年)。

第三、四窟与第一窟体制布局大体相似,面积略小。第三窟内南壁也有礼佛图。四壁下部为伎乐人或怪兽。窟顶为界格式平棋,每格内有飞天、化生、莲花,为平浮雕。第四窟中心方柱的主佛,唐代曾加泥施彩加以装塑。南壁左、右侧分别有二层和四层帝后礼佛图。左图下另有壁图一幅,上画一穿长衫的供养人,这在其他石窟中尚未见到过。

第五窟最小,内无中心方柱,窟顶为方形莲花藻井,6个飞动的天人环绕。窟门内壁上方有佛五尊,其他三壁各为一大龛。洞窟门楣上为忍冬图案,两侧雕有九级佛塔,每级均有佛像,下三层呈楼阁式,此种塔形尚属罕见。

唐朝乾封年间(666―667)雕造的千佛龛,高1.5米,宽2.12米,后壁中间为一坐佛,其他为排列整齐的小佛龛999个,故命千佛龛。

巩县石窟最大的特点是内有中心方柱,这与龙门、云冈的穹窿顶明显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此处石质断裂纹较多,方柱可防止塌顶。但设计者却巧妙地利用它增加石壁的面积,在上面雕出许多精致的作品,实是一大创造。此外,5个洞中有3洞雕有帝后礼佛图,从中更可看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证物。18幅礼佛图,有15幅画面基本完好,这在全国石窟群中是不可多得的。整个石窟在造像风格上多同于龙门而异于云冈,如佛之面貌,深目高鼻、清相瘦骨之形被表情恬静、面目丰润所代替,佛教艺术的民族化特征已十分鲜明。

(三)其他石窟及造像

浚县千佛洞和摩崖造像

浚县千佛洞位于县城南约1公里的浮丘山上。该山西北端原有千佛寺1座(今尚存前后殿6间),寺侧有一突兀隆起的石岗,顶平壁削。除东面崖壁外,其余各壁均凿有大大小小的佛龛。西崖壁凿有两个洞窟,其南洞呈椭圆形,穹窿顶饰有藻井,四壁有佛像996个,故有“千佛洞”之称。从一些题记和造像风格上看,洞为唐高宗及武后时所营建。

浚县摩崖大弥勒佛在县城东大?山东侧,通高21米余,依山崖凿就。大佛跏趺坐,双脚处在低于地平之穴内。浚县古称黎阳,属卫州。唐时黄河从大?山东侧漫流而过,水患不断发生,大弥勒佛的营造,主要是为了祈福穰灾,即起到镇河之作用。由于该项工程巨大,雕造困难,因而施工不精。大佛朴拙有余,风采不足;气势有余,神韵不足。加之上身瘦细,膝下粗壮,在艺术上缺乏谐和之美。大?山弥勒佛,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泛神”现象的产物,这恐怕也是它缺乏艺术美之原因。

温塘摩崖造像

温塘摩崖造像位于陕县大营乡温塘村断崖上,有佛像55尊,较大的像龛有4个。第一龛内有一佛二菩萨站像,系晚唐作品。第二龛雕观世音菩萨立像,龛内有赤、黄、绿涂彩,下有唐大历九年(744年)皇甫温题记。此外,尚有宋代宣和、政和年间题记。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在偃师县西南30公里水泉村南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窟略呈方形,后壁中部刻立佛两尊,高约3米。洞内另有大小佛龛400多个。龛楣刻有飞天、化生、莲花、缨络、帏幔。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卧狮。石窟大部分为北魏作品,少数为唐宋刻凿。

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又名三圣庙,在义马市石佛村,现存6窟,为北魏所凿,其中第4窟最大,无论造像或围饰雕造均十分精美。

淇县前嘴石窟

位于淇县西北18公里的前嘴村石窟又叫“千佛洞”。石窟坐北面南,为山水所环抱。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东西两壁遍为佛龛,内刻小坐佛,窟顶为莲花藻井,四隅各有3个飞天。窟外两侧两力士赤足袒胸,威武异常。从造像风格上看,似为北魏后期作品。

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位于安阳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两侧,共有石窟276个。大型石窟名大留圣窟,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洞中有3尊佛象。另一大窟名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西壁为一佛一菩萨,东壁、北壁为一佛、一菩萨、一弟子。窟顶藻井为莲花、宝相花图案,四周有二供养人和四飞天。

百泉造像

在辉县市百泉碑廊中,北魏景明二年(501年)一石刻造像颇具特征。主佛为无量佛,立像高2米余,头结高髻,深目高鼻,两耳厚重垂肩,身著羊肠式宽衣博带。佛为立体圆雕,刀法平直,用阴线刻衣服纹折,为典型北朝晚期技法。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造像碑碑首刻盘龙,之下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另有狮子两头。主佛静穆温厚,著宽衣博带;菩萨面容秀丽,姿态优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