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琵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琵琶分类:【传统文化】 拨弦乐器。本作“批把。”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为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统称琵琶。南北朝时有曲颈琵琶传入,盛行于隋唐,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犁形曲颈,当时统称为胡琴。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弹奏改原来用拨子为五手指,技法日趋丰富,成为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弹奏所有半音。 琴与琵琶似乎都源于伊朗。道士们在念咒符或施法术时常常使用它。大约由于形状相似的缘故,中国的黄色枇杷也与它同名。这种水果是好运气的标志,也象征着爱情。 一幅画着身着冬装的女人,骑着匹灰马,拿着个大琵琶的图画,指的是王昭君。她是汉代一个皇帝的后宫。当时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匈奴,以汉皇帝将公主嫁给他作为订立和平条约的条件。皇帝于是命令画师毛延寿,给后宫中每个妻妾都画一张肖像,所有的宫妃皆贿赂毛,求他将自己画成罕见的美人,唯独漂亮的昭君没有这样做,所以她的肖像就画得很糟。皇帝看了画像后,认为自己可以不要这个妃子,就将她送给匈奴,成为匈奴主的妻子。后来皇帝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将毛延寿杀了。 怀抱琵琶的昭君 “手抱琵琶”表示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后再嫁。 中国弹拨乐器。琵琶二字本为中国古代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直项圆形琵琶(即阮)、曲项梨形琵琶及五弦琵琶等乐器的统称。唐代以后,作为独立乐器名词专指曲项梨形琵琶。 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随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当时它有4弦4柱(只有相位,没有品位),横抱,用拨子弹奏。唐以后,从乐器制作到演奏技法,借鉴了中国阮的一些特点,如将品位增至14柱;改拨弹为手弹;改横弹为竖弹,使其在逐步中国化的同时,大大丰富了表现力,除了担任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外,独奏艺术得到迅猛发展。载入史册的琵琶专家人数众多。历代诗词与文献对琵琶演奏与作品也多有涉及。琵琶流派众多、曲目丰富。华秋苹(1784―1859)于19世纪初采集编订的《琵琶谱》是刊行于世的第一部琵琶谱集。 现代的琵琶已发展为23至25品。音域近四个八度。半音健全,可转12个调。由于运用了尼龙缠钢丝弦,音质更加纯净。琵琶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右手有弹、挑、扫、拂、摭、扣、轮等技法30余种,左手有吟、揉、擞、打、推等技法10余种。乐器性能的完善与演奏技艺的发展,使琵琶已开始走向世界,成为表现力最丰富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 中国古代弦乐器。其形制及来源有多种。其一,为圆体而长颈,四弦,有十二柱,合为二十声,用木片拨奏。始于秦代,秦始皇大征民夫修长城,百姓嗟怨,在鼗鼓上安弦而弹奏,伴歌以示不满,又称 “秦汉子”。至唐初,复弃木拨而用手弹奏, 故又称“ 琵琶”。 另一种, 其体似筝, 四弦,施柱弹之。始于汉代,与昆弥和亲,遣乌孙公主出塞,遂仿筝、筑之体而制,以便于马背弹奏者。至唐代称为“云和琵琶”,增为十二弦。有乐师裴神符最擅弹奏,并自制《胜蛮奴》、《火凤》、《倾杯乐》等三曲,声调清美,深得唐太宗赏识。第三种为弯头、长颈、宽腹、圆背,亦为四弦,而有十三品,其体大小不等。唐代,杨贵妃善弹之。天宝年间(742―756),宦官白秀正在西蜀得一双凤琵琶,归献杨贵妃,曾在梨园独奏,音韵凄清,如飘云外。当时诸王、公主等权贵,争为其弟子。到宋代,宋太宗最喜爱琵琶,曾将四弦者增为五弦,以比于琴,并加十二柱隔之。上隔四柱为浊声 (即低音),下隔四柱为清声 (高音),中间为正声 (中音)。又亲制琵琶弹奏曲多种,如《凤来仪》、《九曲清》、《朝天乐》、《奉宸欢》、《寰海清》、《宴蓬莱》、《帝台春》等皆是。至元代,蒙古军队远征西域,又得到三十六弦、七十二弦两种琵琶,为中原所无。其他琵琶,又有二弦、六弦、七弦、八弦等多种,流传于民间。此外,南北朝时,由西域还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又称“胡琵琶”,到唐代亦较为流行,宋代尤盛,教坊奏乐多用之。今之琵琶,除专称外,又分出月琴、阮咸、秦琴、三弦等不同品种。 拨弦乐器。古称“批把”。它的历史很悠久,公元前二三世纪即已出现。最初的琵琶包括阮、三弦、秦琴等拨弦类乐器,唐以后,才逐渐专门化,单指与现今琵琶近似的曲项琵琶。这种琵琶是在5世纪时从西域传入我国的。琵琶主要由腹(共鸣箱)、面板、背板、头、颈、弦轴、琴弦等几部分组成。音箱呈半梨形。琴颈指从琴头到腹之间的细弯部分。琴颈与腹面板上设有分隔音位的相和品。共有四根弦。琵琶是最富表现力的一种拨弦乐器,左右共有弹、挑、吟、推等近40种演奏技法。传统曲目有《夕阳箫鼓》、《阳春》、《十面埋伏》等数种。 弹拨乐器,初名批把。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即以弹奏方法而得名。在秦代(前221―前207)已有根据鼗的形式创造出的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名“弦鼗”。到汉代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称琵琶。公元4世纪,随着西域音乐的东渐,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传入中原。前者被唐人专称为琵琶,后者称为五弦。曲项琵琶俗称“胡琴”,木质音箱为半梨状,四弦四柱,横置胸前用拨或手弹奏。隋唐之际曲项琵琶占有显要地位,在宫廷十部乐中有七部都有使用,在民间也广为流传。长期的演奏积累不仅使其演奏技巧得到了发展,而且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如《凉州》、《绿腰》等和大量的优秀琵琶演奏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出自西域的康昆仑、曹氏家族和段善本等。琵琶的左右手技法在盛唐时日臻完善,使其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这在大量的唐代诗文中多有描绘。曲项琵琶还随着盛唐音乐的扩散被传到我国南方及朝鲜、日本、越南。日本正仓院至今仍珍藏着唐代东渡而去的嵌螺钿紫檀琵琶。 上海地区有浦东派琵琶和嬴洲古调琵琶两大流派。 嬴洲是崇明岛的别称。因崇明岛土壤肥沃,物产富饶,明太祖朱元璋曾誉称为东海嬴洲。嬴洲古调是嬴洲派琵琶曲取北派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处,收南派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华,浑然一体,形成朴素醇厚、端正绮丽的特色,为我国著名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1916年,海门沈肇州(原籍崇明),首次出版《嬴洲古调》琵琶谱。1936年,他的弟子徐立荪再版此谱,取名《梅庵琵琶谱》。嬴洲派琵琶曲影响随之逐渐扩大。1923年,家住小竖河的琵琶高手施予岑应日本音乐界的邀请,在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崎等地演出嬴洲古调,极受欢迎。1926年,上海《时报》誉施为“琵琶博士”。20世纪40年代,崇明县民间艺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并称为“琵琶三杰”。 浦东派琵琶最早传人清朝乾隆年间的鞠士林,初传陈子敬、程春塘,三传倪清泉、曹静楼,四传汪显庭、沈浩初。浦东派琵琶谱分文套、武套、大曲,文套曲调抒情细腻,如《夕阳箫鼓》等;武套着重状物,绘声绘形,气势宏伟,如《十面埋伏》等;大曲熔文、武套于一炉,有强有弱,有刚有柔,如《阳春白雪》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