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竺道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竺道生分类:【文化精萃】 南朝晋、宋间僧人,佛教理论家。本姓魏,因从竺法汰出家,依师姓为姓,故姓竺。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出身世族,父为广戚令。幼年出家,十五岁登讲座。至庐山问学于慧远,见僧伽提婆,从习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的教义。后赴长安(今陕西西安),受学于鸠摩罗什,参加翻译《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与僧肇、道融、僧?并称“什门四圣”。义熙五年(409),返回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提倡涅?学,深为宋文帝及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敬重。义熙十四年,法显与觉贤合译《大?泥洹经》,他认为其经义不够圆满,主张一阐提(谓断了善根的人)都能成佛。此说一出,群情大哗,认为他违背经义,因此被逐出建康。元嘉五年(428),至苏州虎丘山,坚持己见。元嘉七年返庐山。后北凉昙无谶所译大本《涅?经》传到建康,其中也称一阐提可以成佛,与他所持意见暗合,一时名声大振,遂成为僧侣崇拜的对象。晚年于庐山开讲《大涅?经》,重新授徒说法。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 他的主要佛学思想是涅?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认为万物千差万别,却只有一个无所不在的本体,即佛性,所以佛性为人人所具有,只要人能见性,就能成佛。同时,佛性本体是完整圆满的精神性实体,不能分期分批、零碎逐步地得到,只能一次得到,即顿悟成佛。此说与后来禅宗主张的顿悟为明心见性者,有直接的关系。其佛学思想因能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利益,故很快得以流传。他集佛教的毗昙学、般若学和涅?学之大成,对涅?学更深有所得,后世称之为“涅?圣”。其著作甚多,据史书记载,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等,另有若干经疏,多散佚。今存有《妙法莲华经疏》,在《注维摩诘经》、《大般涅?经集》中存有若干残篇。《出三藏记集》有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