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类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类书分类:【传统文化】 工具书。采辑或杂抄古籍中各类或某一类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类书之作,始于三国。魏文帝曾令儒臣王象、桓范、刘劭等撰集经传,编成《皇览》一书,为我国类书之祖。南北朝时编撰的类书较著名者有《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均佚。现存类书著名者,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宋代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有《永乐大典》,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体例有专收一类和兼收各类两种,后者居多。通常用分类编排,一般于每类子目下先取事类,后采诗文,并大致按所引各书成书年代早晚编排;亦有以字、以韵为次编排者。其内容广博,无所不收,“以杂见称”,除供皇帝御览之外,主要是为文士作文采择辞藻、典故之用。现在也还可以从中查找各类资料、校勘考证古籍、搜集古书佚文,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作用,为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之古典文献。 分类编排各种资料以供检索之用的工具书,类似近代的 “百科全书”。一书分为若干部(如天文、地理、帝王、职官、居处、服饰等),部下再分若干子目(如 “天” 部之下,一般分为天、日、月、星、云、雨、雾、雷等)。每一子目下将古书中的各种资料,依次罗列。类书起源很早,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召集群儒编成的 《皇览》,可称为类书的始祖。南北朝至隋,编纂类书蔚然成风,如崔豹的《古今注》、刘义庆的《集林》、萧子良的 《四部要略》、刘孝标的 《类苑》、虞世南的 《北堂书钞》等,但大都失传。唐宋以后,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成为惯例,如唐朝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朝的 《永乐大典》,清朝的 《古今图书集成》 等。有趣的是,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一般都是在开国之初,原来,新王朝的皇帝是想借此机会,将天下的学者文人网罗在自己周围,免得他们在山野林泉和自己唱对台戏。每逢改朝易姓之际,总有一批前朝的旧臣,对新王朝耿耿于怀,儒家的 “忠君”观念使得这些饱学之士与新王朝要保持一定距离,而这些人在社会上又有很大的影响,杀他不得,只有靠笼络,笼络的最佳办法,就是请他们来编类书。类书是编纂性质的书,不表现思想,但又是可以传世的书,这对有 “编书情结” 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于是,组织编纂类书就成了新王朝安排前朝旧臣的 “两全其美”的良策。如据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 载: “太平兴国年间,诸降王死,其旧臣或有怨言,太宗尽收用之,让他们在国家图书馆供职,编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待遇,以笼络役使其心,这些降王旧臣最后大多终老于文字之间。”类书的功能,当然是备检索之用,例如,要想知道泰山的掌故,翻 《太平御览》的 “天部” 找到 “泰山” 条,就可以读到古今诗文关于泰山的种种记载; 又如要想知道古代美女的故事,翻 《艺文类聚》 的 “人部”,找到 “美妇人” 条即可。古代编纂类书时参考引用的书籍,原书许多后来都失传了,如汉代的纬书,只有一些片段还保留在古代的类书中,这就为后人了解这些佚书提供了线索,甚至能从中找到更多的资料,如现代通行的 《旧五代史》 就是清朝学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来的。古代类书还有一种被学者特别看重的功能,就是校勘的功能,古书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难免不出现错讹,而编纂较早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却可能保存了古书的原貌,因此便成为后代文献整理专家比勘异文的重要根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