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胶东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胶东大鼓分类:【地域文化】 曲艺曲种。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因系盲艺人始创演唱,初名“盲人调”,或根据流行地域称作“蓬莱大鼓”、“荣城大鼓”等。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唱,始定名为“胶东大鼓”。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影响最大,流行于蓬莱、黄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1949年前后,以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为代表。唱腔高亢明快,富于旋律性和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胶东东部沿海的文登、荣城、威海、乳山一带,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曲调质朴说唱性强。“南路”流行于胶东南部沿海的莱阳、海阳、即墨、掖县及中部栖霞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而后张振宝、冯玉香皆有名声。“南路”大量吸收茂腔、弹词,东路大鼓及民间小调,形成鲜明特色。1943年北海剧团演员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等研究,编新词创新腔,产生了《打大黄家》、《儿童英雄李大鹏》等大批宣传抗日的新作品,在蓬莱燕子夼办盲人训练班传习,使胶东大鼓活跃于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揭开它历史上的重要一页。梁前光所创新腔深为群众喜爱,称为“梁调”。其后,他去青岛、旅大、济南等地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胶东大鼓属板腔体,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花腔、悲腔、落腔、快板等多种。演出时击书鼓,打钢板,三弦、二胡伴奏。传统书目丰富,有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段儿书有《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六七十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