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舟船车马出行的有关仪礼和禁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舟船车马出行的有关仪礼和禁忌

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各地舟船车马交通出行的仪礼和禁忌大同小异,一些习俗甚至流传至今没有消失。在水路舟船行驶方面,由于天有不测风云,兼之旧时科学落后,舟船一般都较脆小,无力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风暴的侵袭,各地渔民与航海者因此最怕舟船颠覆危及性命,民间广泛流传的“行船走马三分命”的俗语即体现于此。由此产生的各种迷信思想十分严重,海上内河舟行的各种仪礼和禁忌因此也最为繁多。旧时闽南、闽中、闽东等地舟船在出海前都要举行例行的祭祀活动,船老大率领船员设供祭祀妈祖等神碉,祈求保佑顺风顺水。一些大帆船在远航外海出港前还要举行放洋仪式。所谓“放洋”,即事先以竹篾和布糊制一艘与本船同样形式的模型船,出海之时,先将模型布船顺流放出,称为“放洋”,取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之意。然后大船才起锚扬帆远航。闽南等地民间称货物装满船舱为“满载”。满载之时,船主要备办酒菜祭祀天公和妈祖等神碉,同时要另备一大海碗酒菜倒入海中,以祭祀海中孤魂并祈求他们不危害航行。明清时期,闽江沿岸的水上船民对水神有种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如南平樟湖坂的船民每逢正月十五和七夕等节日,都要集资举办各种祭神酬神活动。1989年发现一方清代同治年间的“水陆平安”石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当地船民盐工七夕集资在蛇王庙举行酬神祭祀活动的经过。当地船民奉蛇神为水上保护神,每有舟船事发,都要到樟湖坂的蛇王庙中烧香祷告,祈求蛇神保佑,消灾驱难。这种习俗流传至近现代仍未完全消失。

南平樟湖坂清代“水陆平安”碑

无论是海上或是内河航行,各地船上的各种禁忌都十分严格,不得违犯。如为了忌讳翻船,在船上则不得覆碗;吃鱼时不能将鱼身翻转,也不能用筷子乱翻搅其他菜肴。为了防止海上起风浪,在船上忌乱拨水。船上如有女性,则忌讳妇女横跨长橹或用手触摸船舵,也忌讳妇女将衣服晾晒在长橹、船舵等处。旧时一些渔船或航船还有救死不救生的陋习,船行水上如遇到死尸漂浮,则立即捞起;但如遇落水之人,有时却迟迟不救,说是因为救了生人,以后船上会有人当替死鬼。闽西等地民众坐船时,船主十分忌讳“沉”字,一些地方据说甚至还要改称姓陈者为“浮”,否则船主不让其上船。

在陆路交通行走方面,有关仪礼禁忌虽然没有船上的多,但也不乏存在。如旧时在孔庙或其他重要宫庙寺观的路口,常立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下马碑,孔庙前的下马碑常冠以钦命以示崇孔,文武官员和一般士民骑马到此都要下马,不敢有违。旧时骑马赶路的人,如果从村庄中通过,无论赶急与否,到了村头都必须下马而行。各地百姓出门,无论步行、坐轿或骑马,如遇上出殡或迎神之类的行列,俗规不得横冲,特别是不得从棺材或神轿前面横冲过去,以防犯煞。

旧时各地拥有马、牛、驴车的车主,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必须以酒果、香烛和金纸祭祀厩公、圈公和土地公,以祈求人畜安宁,出行顺利。此俗在近现代逐渐演变成为祭祀各种机动车的车公。现代各地城乡一些拥有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机动车、农用车、旅行车、中巴、大巴、出租车和大卡车等现代化车辆从事交通运输业的车主,一般都要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举行祭祀车公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路途平安,不出事故。一些出租车、旅行车、中巴、大巴和大卡车的车主和司机往往还要在车前挂上“一路平安”等吉祥牌或香火袋,以祈求神灵随时保佑行车安全。一些司机还崇信观音、土地公和佛祖等神灵,车上往往挂有这些神灵的小神像。开车时,有的忌在午时三刻开车走山路,有的忌在下雨天修车。各地司机一般都忌讳车轮沾血,一旦发生轧人等大车祸,就认为此车有霉运,大多要将车卖掉。在开车途中,有的司机还有意将小便尿在轮胎上,据说这样可以制煞和防止爆胎。当然,这些大多是迷信的东西在作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