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花翎

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官员的冠饰,即冠上向后下垂拖着的孔雀尾翎羽。尾端有像眼睛而极灿烂鲜明的一圈(目晕),曰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以眼多为贵,无眼者曰蓝翎。翎羽插在一根像香烟嘴般用玉或砝琅或花瓷制的翎管内。开始时惟有功勋及蒙特恩者,方得赏戴;咸丰后,凡五品以上,虽无勋赏亦得由捐纳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者始赏戴双眼花翎;宗臣如亲王、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清官吏的冠饰名称。因用孔雀翎装饰于冠后,亦称孔雀花翎。花翎分单眼、双眼和三眼3种,戴三眼花翎者最为显贵。清初,惟功臣勋戚、宗室及蒙特恩者始得赏戴。咸丰以后赏戴渐滥,五品以上官员援报捐花翎定例亦可捐纳而戴,但限一眼。大臣蒙特恩始赏戴双眼花翎。而三眼花翎惟宗室亲王、贝勒始得赏戴(见《清通典?五四?冠服》和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

清朝官员冠帽上所戴的能标识品秩的羽毛。包括花翎和蓝翎,花翎是指带“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眼”,蓝翎是指?的羽毛。戴时,将花翎和蓝翎根捆扎在一起,插在“翎管”之中,系在朝冠和吉服冠的顶子上,因与顶子相连,所以人们统称为“顶戴花翎”。清初,戴花翎还不是品级标志,而是作为皇帝特殊的赏赐,象征着荣誉。顺治十八年,方定制为贝子戴三眼花翎(即三个目晕联在一起),国公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的官员戴无眼蓝翎,开始有了标识品秩的作用,但仍作为朝廷的特殊奖品,赏给建功立业者。所以它不仅是品阶、权力的象征,也是荣誉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它实际上是满族先民佩石插羽古俗的演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