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州分类:【文化精萃】 又名姑苏城,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东北。气候温和,景色宜人,与杭州同为我国著名游览城市。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春秋时为吴国都城,秦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东汉后为吴郡所在地。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隋始称苏州,宋设平江府,元为平江路,明、清为苏州府。苏州不仅历史悠久,还以园林众多著称于世,集中了我国宋、元、明、清园林艺术的精华,何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称著。著名的文化古迹和园林有:吴王阖闾墓、云岩寺塔、文庙内宋代石刻、太平天国忠王府、玄妙观、三清殿、寒山寺、北寺塔、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怡园,西园等。 宋代文化名城。今属江苏。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称平江府。位于江南水网地带,风景秀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郊区农田水利和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均闻名全国,亩产量高。经济作物种植和副业生产亦很兴盛。蚕丝与太湖洞庭山橘量多质好。丝织、造纸、造船、印刷和工艺美术等手工业相当有名。丝织为农村妇女重要副业。北宋神宗时承天寺所造藏经纸质地坚韧,纸面细润。当时司库、郡斋、府县、书院都刻印过很好的宋版书。近现代闻名于世的苏绣在宋代已相当成熟,以其精工细致、形象逼真生动而独树一帜。不少手工业已从家庭副业演进到专业化生产,城内已形成绣线巷、巾子巷、乐鼓巷、金银巷等专业坊巷。造船工匠能造大型战船和漕船。平江府还是当时江南运河航运中心,商业繁荣,米、鱼、果、丝、胭脂花粉、金银首饰、箫管鼓瑟等行遍布全城。北宋熙宁年间商税额名列全国前茅。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有户17万,口数十万,成为两浙路仅次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第二大城市。与临安同为全国生活水平较高地区,当时已有“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苏杭”之谚。作为南方重要文化中心,苏州府学为当时著名的官办学校,大教育家胡瑗曾在此任教,并创苏湖教法。还有鹤山、学道等书院,其中鹤山书院为《续文献通考》所列南宋22所书院之一。人才辈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和诗人范成大皆出生于此。全城水巷纵横,有小桥近400余座(唐以前多木桥,宋代皆易木为石),富水乡特色。园林优美,后代闻名的沧浪亭、网师园等皆创建于宋代。遗存有不少宋代珍贵文物,如《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等碑刻、玄妙观三清殿、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云岩寺塔、灵岩寺塔等古建筑。 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地势靠山濒湖,有天平山、灵岩山、邓尉山、七子山、洞庭诸山、金鸡湖、阳澄湖、石湖等。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系伍子胥设计,周47里,有水陆城门8座,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主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有吴郡、平江、姑苏等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名苏州。苏州自古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景秀丽之地,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它是鱼米之乡,“近炊香稻识江菱”、“桃花流水鳜鱼肥”等佳句以及“苏湖熟,天下足”等民谚即为真实写照;它是文萃之邦,范仲淹、范成大、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叶天士等名人均出自苏州;它是丝绸之地,吴绫向与楚绢、蜀锦、齐纨、鲁缟齐名,苏缎与云锦、杭罗并称东南三大名产;它是工艺之市,苏绣、缂丝、苏扇、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民族乐器、金银细工、红木器件以及苏式菜肴、苏式糕团等素负盛名;它是水乡之城,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小桥纵横;它又是园林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市区有园林和较大的庭园69处,集江南园林之精华,淡雅自然,精巧幽深,融建筑、园艺、雕刻、绘画、诗文、书法、工艺美术于一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