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袈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袈裟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僧衣。为梵语“迦沙曳”简称,汉字取以衣为形符的“袈裟”2字兼表其义。梵语本义为“不正色”、“坏色”。因僧人所著法衣避用青、黄、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不正色(杂色)布制成,故因色名之。佛教对袈裟很敬重,称其具有五种功德:(1)佛徒若能真心敬重袈裟,即可达到三乘果位;(2)天龙人鬼若能敬重袈裟,可在解脱道路上不退转;(3)若众生相冲突,得袈裟神力,便可产生慈悲之心;(4)得袈裟可有充足饮食,(5)敬重袈裟常可得胜于他人。佛教根据袈裟对出家者的不同意义,又给予多种称谓,如“离染服”、“出世服”、“无垢衣”、“忍辱铠”、“莲花衣”、“去秽衣”、“解脱服”、“间色衣”、“慈悲服”、“功德衣”等。

梵文音译词,意译“不正色”、“坏色”等,本指颜色的不纯正,佛教却用以指称僧众所穿的法衣。佛教对法衣的颜色甚为讲究,不能用青、黄、白等正色及绯、紫、碧等间色,而只能用铜青、皂、木兰等朴素的杂色,即所谓“不正色”、“坏色”,因而“袈裟”一词,后来就成了法衣的代称。法衣的名称,实不止“袈裟”一词, “敷具”、“卧具”、“离尘衣”、“慈悲服”、“莲花服”等等,皆指此物,常用的名称,就达十二个之多。一副法衣,通常有大中小三件,合称“三衣”。小衣是里面穿的上衣,梵语称“安陀会”,因用五块布片缝成,故又称“五条”;中衣是日常穿的中著衣,梵语称“郁多罗僧”,用七块布片缝成,故又称“七条”;大衣是正式聚众做法事时穿的礼仪服,梵语称“僧伽梨”,用九块布片缝成,又称“九条”。佛教认为,袈裟的意义,非止于遮体御寒,还能令见者欢喜、离邪心,甚至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因此,一些高僧穿过的袈裟,常被奉为佛门宝物。中国的禅宗,自创始者达摩大师至六祖慧能,传宗的信物即是一副袈裟,可见其地位之尊。

梵文的音译,意译 “坏色”。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 “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一称缁衣。法衣的种类,依佛教定制只有3种,总称为 “支伐罗”: ①僧伽梨即大衣,用9―25条布片缝成; ②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又名上衣,用7条布片缝成; ③安陀会即五条衣,又名内衣,用5条布片缝成。合称为 “三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