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山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象山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陆象山(九渊)创立的学派。因九渊中年以后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自号象山居士,故名。象山继承孟轲“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知性”的主观唯心论和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主张人的主观意识之心为世界本体。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声言“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而其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即先识本心。其“本心”说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本心即真理,主张使本心自立自存。开创“心学”一派,与程朱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相抗衡。象山门人甚多,主要分为江西、浙东两派。江西派主要成员有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黄叔丰等人,浙东派著名者有杨简、沈焕、袁燮、舒?,即所谓“四明四先生”,或称“甬上四先生”。此派至明代王守仁有进一步发展,遂合称陆王学派。 以南宋陆九渊为代表的学派。因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故名。陆学源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内心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已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至于读书,则最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俩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淳熙二年(1175年)的“鹅湖之会”,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认为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年)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著有《象山全集》行世。该学派的主要人物还有九渊弟子杨简、曹建、袁燮等。元代赵偕和“江东四先生”等承续陆学。明代陈献章、湛若水对此派思想有进一步发展,至王守仁则集心学之大成,与陆九渊学派合称陆王学派。 南宋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学派。因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故名。陆九渊开理学中“心学”一派,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等主观唯心主义命题。认为物质世界如“镜中花”虚幻不实。认识论上主张“直指本心”(“存心”、“养心”、“求放心”)的易简工夫、师友琢磨的“剥落”以及涵养德性的“优游读书”。提出心学主旨在:明理、立心、做人。与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对垒而立。主要人物有弟子杨简、曹建、袁燮等。此派传承者大多集中于江西与浙东两地:江西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等为首,史称“槐堂诸儒”;浙东以杨简、袁燮、舒?、沈焕四人为代表,史称“甬上学者”。元赵偕和“江东四先生”等承续该派学说。明陈献章、湛若水对此派思想有进一步发展。至王守仁则集心学之大成,遂与陆九渊学派合称为“陆王心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