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跑旱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跑旱船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娱乐活动。多在正月十五或喜庆节日举行。传统跑旱船,由一男子扮成青年女子“坐”船中央,两手握船栏.实是持住船身,小船长5尺左右,由竹篾或木条扎或船架,用布罩上,用绿绸缀饰船身,遮住“女子”两脚,小船系在“女子”腰下,船上作成假腿假脚,似“女子”盘坐船上。“女子”驱步前进,小船似在水中行进,随着“女子”(表演者)舞蹈变化,小船前倾后仰,左摇右晃,配以一撑船小丑左旋右转,前逗后撑,恰似游湖戏水,活灵活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云:“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 民间传统的走唱文艺形式,简称“车灯”,又叫“踩龙船”,原型是一种有领唱、帮腔的农歌。旱船为四人抬扶一彩船,船中“坐”一男扮女装的花旦,船后跟着许多手持霸王鞭或打花棍的表演者,边说边唱边舞,只有锣鼓伴奏。旱船多用木或竹篾扎成,外表具船形,以布罩其上,不用布围起,“坐”其中者实际上是站立行走,前以假腿似盘膝而坐,同时作划水状。今仍有流行。 亦名“旱船”,因陆地表演行船而得名。东北民间传统娱乐习俗。用木条或竹劈子做成船形,四周围上花布,或把浅蓝色布画上水波纹状,上边有棚。包头用绸带把船背系于腰中,船面上有副假腿脚,看起来像个妇女盘腿坐在船上,实际真腿在地下行走。持浆划船者多为老汉扮相,有一浆一船和一浆多船不等。舞船动作,旦角多为碎步圆场,表现船于水上行,风平则稳,风大浪急则颠的情景;老汉作划船、撑船等动作,进行密切协调。戏扮人物有《打渔杀家》、《张颜赶船》、《王少安赶船》和 《万花船》等人物。 是河南民间社火常见的舞蹈形式,亦称“赶花船”、“旱船舞”。所用旱船以竹篾或秫秸扎成架子,饰以布圈、纸花、彩绸。表演时“坐船”者站在“船”的中间“通孔”里,将“船”系于腰间,因船下四周围有彩布,其腿脚均被遮住,行走起来犹如水上行进。跑旱船一般由5人表演,一人扮演“坐船女子”,一人扮演撑船的“艄公”,化妆成“小花脸”,另有两人扮演“帮船女”,还有一名扮“彩旦”,专门逗情打俏。 跑旱船(梁海香摄) 跑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多船者,走在前面的撑船者称“头道篙”,其后称“二道篙”、“三道篙”等。表演时,模仿在水中行船的各种动作,跑场子、摆画面、亮把子。坐船女子身驾船身,以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碎步模仿出船在水中行进、颠簸、旋转的形态,并在和撑船人密切配合的同时表现出女子的各种羞涩动作。撑船者要以旋风飞脚、翻跟头、单叉、双叉、爬虎、跑步、搓步、摇桨、撑篙、起锚、放锚等动作来表现舵翁的撑船技巧和风度。多因时、因地、因事插入现实生活的内容,如20世纪50年代编入“三反”、“五反”的内容,60年代编入“大跃进”的内容,近年的演出又编入“计划生育”的内容等。 旱船,即旱地行船之意,实际上是在陆地上表演船在水上行。旱船的制作是用木棍或竹竿扎一木船形状,四面围以绘有水纹的绸布,船的中间扎制一顶小亭,四面都能看见人,乘船者一般为花枝招展的姑娘或媳妇,表演者钻进去,露出上半身,将船用两条带子系架于双肩上,两手提挈船帮,将船提起离开地面,即可前后左右摆动表演了,不停地跑动,因此俗称“跑旱般”、“耍旱船”。吕梁山区的柳林一带,因为紧靠黄河,称为“耍水船”,他们的秧歌队伍以 “水船”为前导,因而称做“水船秧歌。” 划旱船 (郭 悱 摄) 跑旱船时,由一位老艄公双手握桨,引领一条或多条船表演,也有两位艄公共领一条船的。在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下,艄公与乘船的妇女配合默契,或上下颠簸,乘风破浪,或随波摇晃,平稳前行,或船搁浅滩,重行起动。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步子细碎,架船平稳,跑走飘逸,给人以船行水上的感觉。长治晋城等地用多条旱船表演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临汾地区乡宁县的《龙舟舞》,由八位武士扮演,一人驾龙头,六人分节驾龙身,一人驾龙尾,节与节间用绳索相连,武士们手握船桨,划水不停,嬉戏于荷花仙子、鱼鳖、蚌、蟹之间,左曲右绕,前后涌动,独具特色。近年来,有的用自行车和摩托车装饰旱船,在场子中游来穿去,但不像人驾船那样,可以前后摆动,颠簸飘洒。有些地方的旱船表演,近似传统戏曲《打渔杀家》的情节。如浑源的旱船,老艄公为肖恩,撑船旦为肖桂英,小丑手执牛尾,是丁郎儿,不时地对肖桂英挑逗嬉戏,滑稽可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