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跪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跪拜分类:【传统文化】 历史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传统礼节,是臣对君、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俗称“下跪磕头”。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两股 (臀部) 着于脚跟; 如果挺直腰,两股不沾脚跟,就是跪。也就是说,在古代,跪姿与坐姿非常近似,如果在跪坐的基础上身体再向前倾,将头着地,就是所谓 “跪拜”。显然,席地而坐的时候,行跪拜礼是非常方便的。这种情景,类似于现代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行礼动作: 平时两膝着地而坐,表示敬意时伸直腰是跪,再以头着地,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跪拜动作。但在桌椅发明后,行跪拜礼就显得很不方便,但这对受礼人来说,却更有意义,一是正因为很不方便,才能体现尊卑差别,二是对受礼人的人身安全颇具保障作用,跪拜者因“两膝着地” 和 “以头着地”,难有攻击性动作。因此,跪拜礼就作为下级见上级的 “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礼节明显有人格侮辱的成分,但历代王朝都把它规定为下级参见上级、臣下觐见君主、外藩朝见天子以及晚辈对长辈、卑贱对尊贵的基本礼节。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行跪拜礼,这一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基本礼节才首次遇到挑战。清朝原来规定藩国使臣 (包括外国来华使节) 对中国皇帝的跪拜礼要三跪九叩,尽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使节的强烈要求和强硬要挟下,满清王朝不得不宣布外国公使在觐见皇帝时以鞠躬代替跪拜,但在本国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仍然保持着这一礼节,依照等级有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三叩等。辛亥革命后,才正式宣布革除了这一传统礼节,而代之以脱帽鞠躬 (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但是在民间,跪拜礼却并未绝迹,不过主要是用于对亡灵的礼拜,而且只是一种习俗,不再是法定的礼仪制度。 古代流行的一种相见礼。两膝着地行礼谓之跪拜,分顿首、稽首、空首等多种形式。顿首,指引首至地而后抬起,因为头着地的时间很短,所以叫顿首。《周礼?春官?大祝》:“二曰顿首。”顿首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是平辈之间的拜礼。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现代书信中,晚辈对长辈、朋友间也书顿首。稽首,用于臣对君,子对父。行礼方式与顿首同,但头着地的时间较长,含有稽留之意,表示虔诚或更为尊重。《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稽是稽留之意,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讲谏:“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此乃臣对君的大礼是也。空首,又叫“拜手”,行空首礼时,先取跪姿,拱手至地,引头至手,因头没有叩到地面,悬在空中,故名。《礼记?春官?大祝》疏:“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是也。”《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拜即指空首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