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边塞诗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边塞诗派分类:【文化精萃】 盛唐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首,故又称“高岑诗派”。重要作家还有王昌龄、王之焕、李颀等。边塞诗在六朝及唐初就已出现,至唐玄宗开元,天宝间,由于对外战争频繁,征戌为世人普遍关心,以描写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边塞诗派遂随之形成。边塞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形式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塞漠艰苦的乐观精神,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情绪,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并描绘了奇特壮丽、寥廊广漠的边地景色。笔势豪健,色彩浓烈,风格雄浑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比山水田园诗派有较多的进取精神。但也夹杂着对功名的追求。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自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频繁、疆土扩大以及民族间经济文化互相交流,仕途失意之文士,把立功边塞当作入仕之道,表现边塞生活诗歌因而不断增多。到盛唐时期,边塞诗遂盛行一时,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其诗作多描写塞外奇异景色和战争生活,表现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同时也反映士卒的疾苦和他们在军旅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情,并揭示唐朝统治者边防政策的弊病和讽刺将帅的富贵骄逸、不恤士卒。诗风激昂悲壮、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作大多具有爱国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散发出盛唐时代气息。边塞诗派之兴盛,促进了盛唐诗歌之繁荣。 盛唐时代,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派。经过初唐休养生息的唐帝国,由于军威强盛,战争频繁,边塞生活渐为世人所关注。一些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异域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于是反映边塞题材的诗歌不断增多,遂成为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是岑参、高适,还有李颀、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诸人。他们的创作以七言古诗为主,其共同意趣在于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表达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抒写征人别离的痛苦。这些边塞诗的情调高昂,慷慨豪放,深沉悲凉,新奇险异,造语奇特。正如胡应麟所说,“以悲壮为宗”(《诗薮》)。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燕歌行》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论说,“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可见影响之大。边塞诗派扩大了诗歌题材领域,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为百花争妍的唐文坛增添了光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