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安分类:【传统文化】 东晋高僧。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高僧传》言其12岁出家,而据《名僧传钞》则18岁出家。师从佛图澄。住襄阳15年,从事佛学研究与著述,创制《众经目录》,每年讲两次《放光般若经》,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后又住长安五重寺七八年,传布佛教,整理新旧佛经译著,著译甚多。力主僧侣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循。另制定僧尼轨范3条: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法,影响甚大。其著名弟子有慧远、慧持等。 十六国时前秦高僧、翻译家。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出身世族。12岁出家,游学至邺(今河北磁县北),与法汰、法雅等师事佛图澄,为大弟子,“服膺终身”。澄死后,他先在北方传教于战乱中辗转迁徒,历尽艰难。曾在太行恒山建寺塔,有弟子数百人。后率徒众南下,居襄阳(今湖北襄樊)15年,为东晋朝野所推重。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军破襄阳,与习凿齿一起被劫往关中,受到苻坚礼遇,坚与诸镇书云:“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陆机,陆云),今破汉南,获士才一人有半耳。”(《晋书?习凿齿传》,半人指习凿齿。)遂住长安五重寺讲授般若诸经,受学僧众数千;并主持译事,译出众经10部187卷,百万余言。他早年攻习禅法,后潜心研究般若学,注经作序,自成学派,为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光赞折中解》、《性空论》、《人本欲生经注》、《放光般若折疑准》等及经论序共约六十余种。另外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总录:《综理众经目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众经有据,实由其功”(《高僧传?释道安传》),是研究当时佛典的宝贵资料,在目录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经录被僧佑全部采入《出三藏记集》中,原貌已失。)为推动佛教传播,曾两次分散徒众,往四方传法。还制定了“僧尼轨范”,对僧侣讲经、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作出规定。又决定僧侣废除俗姓而统一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晚年翻译佛经,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开翻译理论研究之先声,(见《出三藏记集》卷八《阿钵罗波罗蜜经钞本序》)。著名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等。事见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亦有传。 东晋时期中国的佛教领袖。俗姓卫,生于今河北冀县的书香世家。七岁开始读儒教经典,他天资聪颖,一本书两遍就能成诵。不知什么原因,十二岁时却出家为僧。由于他 “形貌甚陋”,最初并不被师父器重,后来,师父发现他聪明过人,才刮目相看。正式受戒为僧后,他便外出游学,遇到了当时在中国传教的印度高僧佛图澄(232-348),就拜佛图澄为师,钻研佛法。佛图澄死后,他先在北方广传佛教十多年,后带着弟子南下抵达东晋之下的襄阳,以此为据点,形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佛教僧团。魏晋之际,北方流行的是安世高引进的小乘禅学,南方流行的是支谶引进的大乘般若学,道安出入于两家,在佛教理论上集两系的大成,大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他还制定了僧尼轨范,对僧团讲经说法、修行、食住以及平日宗教仪式作出规定,并统一沙门姓氏,主张出家人都以 “释” 为姓,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但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主要还在于他的译经事业。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坚派兵攻克了襄阳,道安作为当时中国的佛教领袖,被送往长安。苻坚是一个佛教信徒,在他的支持下,道安组织中外僧人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将译经的甘苦总结为 “五失本,三不易”。所谓 “五失本” 是指五种需改变原本经典表达方式的情形,这就是: 一,语法上调整词序以适应汉语结构; 二,文词上润饰以适应中国人讲究文采的习惯; 三,删略颂文中的重复语句; 四,删除颂文总结性的复述长行; 五,删除复述前文的全部文句。所谓 “三不易”是指三种不容易翻译的情况,这就是:难将古雅的东西译得适合今时,此一不易; 难将圣智之言传达给凡愚之人,此二不易; 现在的普通译者难以理解表述千年以前佛祖的深意,此三不易。这是他自己亲身的经验与体会,对后世的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道安还编纂了 《综理众经目录》,此书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佛经目录。 东晋僧人,佛教学者,中国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2岁出家,24岁时师事佛图澄。经常代佛图澄讲说佛法,回答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被誉为“漆道人,惊四邻”。佛图澄死后,他到各地弘宣佛法。曾率弟子400余人南下襄阳,前后15年,注经讲学,是其佛教活动的重要时期。后被胁迫入长安,主持译经。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系统地编纂经录的佛教家,其《综理众经目录》开佛经目录学之先河。道宣对此评说:“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大唐内典录》卷十)。其所制“僧尼规范”影响亦颇广:“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高僧传》卷五);“凿空开荒,则道安为僧制之始也”(《大宋僧史略》卷中)。道安一生译经多种,著述宏富。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老庄玄学语言、概念,以解释和发挥佛教教义。特别在般若学方面,套用玄学贵无派本体论的论证方式,建立了“本无宗”的理论体系,是“六家七宗”影响最大的一派学说。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已被承认。鸠摩罗什尚在龟兹时,闻道安之名“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东晋孙绰的《名德沙门论》,称其“博物多才,通经名理。”道安死后,时人赞之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垄,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高僧传?道安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