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妇女用以束结头发之首饰。古代写作“叉”。《释名?释首饰》:“叉,杈也,因形名之也。”古时一股为簪,两股为钗,后渐混。钗初以骨、木制成,后用金银,形状趋繁,制作转精。钗上嵌以金玉珠宝,称为宝钗;金钗饰作花朵形,称为钗朵。曹植《美女篇》诗:“头上金爵(雀)钗,腰佩翠琅?láng gān郎干,一种似玉美石)。”金爵钗,即一端做成雀鸟形金钗。

妇女首饰。古代写作叉,由两股合成。《释名?释首饰》:“钗,叉也,像叉之形因名之也。爵钗,钗头施爵(也作雀)也。”商代的钗大多为骨制。湖南常德曾出土战国时楚国的木发钗。广东广州和陕西西安都出土过唐代的金银钗,以镂花见长。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墓彭氏棺内出土凤钗一对,凤高10.5厘米,钗脚高12.5厘米,采用垒丝工艺制作。凤为一俯一仰,头部以金叶制成,颈、胸、腹、腿等部分,全用细如发丝的金线制成长鳞形羽毛,背上两翅如刀形,上长下短。尾羽很长,从体后回旋向上及于头部。脚胫用蛇状金丝缠绕而成,纤细秀丽,生动传神。1977年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出土掐丝锒嵌金花钗,正面嵌白玉番莲花,花心嵌红宝石,周饰红、蓝宝石,背面为掐丝“吉庆有余”四字,制作纤细精巧,为明代首饰中的精品。

古代妇女用来束结发髻的首饰。《释名疏证补》 “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 因钗的形制像枝叉状,故名 “钗”。钗为双股制饰物,最早出现于春秋,以动物的肢骨做成,称“骨钗”。秦时,“始皇又以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西汉时也多以金银丝为之,也有象牙、玳瑁或玉制。隋唐时,宫中贵妇盛行高髻,发钗的作用更大,形制也多样起来,常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并镶嵌上珠宝玉翠。还有的在钗首雕刻出各种形状的花朵,称为 “花钗”。花钗制料的贵贱及花朵数量的多少是品位高低的标志。隋朝,后妃命妇所戴花钗的数目,随品级有具体规定。据《隋书?礼仪志》载: “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妇,并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子夫人,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以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至唐、宋、元、明时,除规定后妃、命妇所戴花钗株树,承前制外,钗的花样更多。质料除金、玉、银、象牙,还有珊瑚、琥珀、翡翠等。制作工艺也更为精美,不仅有刻花还有雕镂和盘花。钗首除鸟兽雕刻外,还有宫殿、人马等图案,甚至在钗柄上精雕出诗句。这些以金、银、珠宝做成的钗,是历代贵族妇女专用的名贵饰物,庶人妇女只能饰用木钗或铜钗。明代曾明确规定庶人妇女: “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清代,因推行满族服装,贵族妇女一般要在发髻上戴一扇形称为“宫装” 的冠。故头上饰物多用簪而少用钗了。

五代银钗

妇女的束发用具,亦为首饰。簪为单针用具与发饰,原为男子定发连冠的长针。妇女所用之簪既有束发作用,又是一种装饰。如金簪、银簪、玉簪等,又称搔头。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所言均为簪、钗一类的首饰。钗亦为妇女的束发用具与首饰,其特征是由两股合成夹发。曹植《美女篇》:“头上金爵(雀)钗。”韦应物《长安道》:“丽人绮阁情飘飘,头上鸳钗双翠翘。”明代见于史籍的有金玉梅花簪、金绫丝灯笼簪、西番莲梢簪、犀玉大簪、点翠卷荷簪、珠翠鬓边花簪、以及“金累丝镶嵌青红宝石珍珠长春花头面”等名色。现代簪钗多为简明鲜艳的蝴蝶、花朵装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