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铜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铜镜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使用的镜子。以青铜制成,又称“青铜镜”。以中原为主,流行于全国各地。铜镜在我国历史悠久,从青铜时代初期经历商、周、秦、汉直至清代。铜镜照人一面磨得很亮,背面铸有钮和饰纹。魏晋时,镜背面铸有浮雕画像或神兽形。至唐代,还出现了菱花形、八棱形以及带有柄手的镜子。宋代,由于铜质较差,镜易锈,有葵花状和多形的,并饰有花草。南宋时以湖州、饶州的镜子最为有名。元至明的镜子铸得粗糙,无太大特色。现代已无使用者。 古代日常生活用具,可照面饰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相传黄帝时已制作使用铜镜。由于在考古中尚未发现这一传说时代的铜镜,因此很难断定我国铜镜的最早铸造和使用年代。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的铜镜当属1975年出土于甘肃广河齐家坪的齐家文化素镜和1976年出土于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的七角星纹镜,这两面铜镜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开始有多面铜镜被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有叶脉纹铜镜等四面。战国时使用铜镜已很盛行。自此铜镜一直又沿用了2000多年。清代以后,由于玻璃水银镜的广泛使用,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用于照面饰容;而且它的纹饰、透雕、错金银、螺钿、平脱等技艺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各时代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发展的水平。镜背所表现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是当时的历史、社会的写照。诸如天文、四象、佛教、故事、生肖、人物、体育等均有表现。此外,利用我国古代先进的铸造工艺,使镜面凸、凹、光、平。有的铜镜经特种工艺处理后,成为具有特殊化学功能和物理功能的黑漆古镜和透光镜。中国铜镜有它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商和西周时期的铜镜,到目前为止,发现20余面。其中大部分为素面镜,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五面铜镜上虽具纹饰,但均属简单的几何形纹饰。西周时期铜镜主要在陕西、河南、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均有出土,已占有一定的领域,铜镜纹饰仍很单纯,真正有突破性的,是1957年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鸟兽纹镜,属于西周晚或春秋早期。镜呈圆形,直径6.7、厚0.35厘米。镜身平直,镜背有2个平行的弓形钮,在钮的上方有鹿纹,下方有展翅的鸟纹。钮的左右各有一只虎纹,其虎身布满了花纹,虎足有利爪,虎口吐利牙,作欲吞食鹿、鸟状。此镜纹饰古朴、简单,但这面铜镜却打破了几何纹的传统风格,新出现了动物纹饰,在纹饰使用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社会的变革使五业兴旺,铜镜也开始盛行。其进步表现在装饰图案的增多和制作上。根据各地出土的铜镜分析,除素镜外,其所用纹饰已有纯地纹、花叶纹、山字纹、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连弧纹等。此外彩绘、透雕、错金银等镜种也已出现。在这些铜镜的花纹中,有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这种纹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铜镜已达千面以上。从形制上看,这时期铜镜多为圆形,极少数为方形。其质地薄而轻巧,厚度多在0.1至0.2厘米之间。镜面直径小的不足10厘米,最大者也不过20厘米。其重量少的只有几十克,重的也不过400克左右。根据在湖南出土的470面铜镜分析,楚国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铸镜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制造形式和表现内容,为中国铜镜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铸镜业也步入了繁荣鼎盛时期。从纹饰上看,汉代铜镜种类又有许多增加。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纹、变形四叶纹、神兽纹、夔凤纹、龙虎纹等均有使用。有的纹饰还与铭文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风格和图式。汉代铜镜已成为普遍的随葬品,考古出土的汉铜镜数量是战国时期不可比拟的。西汉中期铜镜纹饰中地纹开始消失。主题纹饰向朴素、简单化发展。常以简单的四乳钉组织主题图案。铭文成了图案纹饰的组成部分。西汉末年,铜镜纹饰又有新的突破。以四神为中心,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了铜镜的主题纹饰。铭文种类繁多,内容更加丰富。多为求富贵、昌子孙、长生不死等吉祥语。今天的绍兴、安陆、广州一带为汉代的铸镜中心。透光镜是汉代出现的新品种。当阳光照在镜面以后,它反射的影像中却是铜镜镜背的纹饰。科技考古工作者认为它是因镜面厚薄差异和冷凝差异使镜体内结构产生变化的结果。透光镜的铸造反映了汉代冶金铸造高度发达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铜镜铸造高度发展的阶段。唐代铜镜花纹种类众多,纹饰复杂多变。人物故事、花鸟走兽,造型图案应有尽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花团花镜、瑞兽镜、对鸟镜、人物八挂镜先后流行于整个唐代。此外采用特种手工艺生产的金银平脱镜和螺钿镜,富丽华贵,具有唐代镜种的特点。平脱镜是将金银薄生剪成花,以漆粘贴于镜背,构成铜镜的纹饰。常以鸾凤为主题纹饰。螺钿镜是以漆贴螺蚌贝壳构成主题纹饰。蚌片上还雕刻极细的纹线,将人物衣饰、鸟兽羽毛刻划得十分清晰,取得极好的艺术效果。唐代扬州是生产铜镜的中心之一。也是铜镜的重要市场。扬州生产的贡品镜做工极为精致。其中双鸾绶带镜、双凤镜、雀绕花枝镜具有代表性,十分流行。唐代扬州铜镜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扬州又是水运口岸。不少铜镜被运往日本和东亚、西亚各国。铜镜作为“使者”促进了东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以后,铜镜渐渐衰落。清时被玻璃镜所取代。四千年来,铜镜历经兴衰发展,构成了一部中国铜镜的发展史。圆板具纽是中国铜镜的最主要形式;珍禽奇兽、神话故事是铜镜纹饰的重要题材;透光镜是铜镜铸造的高科技;螺钿、平脱、错金银是铜镜装饰的高工艺。总之,铜镜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花,它将永放光辉。 锡伯族萨满跳神时佩戴的法具。锡伯语称“托里”。分腰镜及护心镜(娘闷托里)两种:护心镜仅一枚,以绳套于颈部,悬于胸前;其余均捆在一根皮带上,束于腰间。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27厘米,最小的直径8厘米。镜面平滑。背部有纽,纽上有穿绳孔;一般还铸有花草、二龙戏珠等纹饰或“长命富贵”、“喜生贵子”、“金玉满堂”、“五子登科”等汉文吉祥字。据传,护心镜的特殊作用在于它与神灵连在一起,同萨满命运休戚相关,失之即会大难临头;腰镜则起防御性护身铠甲作用,萨满跳神时相互撞击声也可增强跳神效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